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重启、更迭、长期主义,三大关键词拆解上影节

频道:喜剧电影 日期: 来源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讲干货和硬逻辑

作为每年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盛会,上影节既是行业各个环节从业者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晴雨表。

本届上影节无疑是特殊的。

一来,这是 2021 年以来时隔两年举办的新一届上影节,二来,这也是新冠划归乙类乙管后首次回归常态化举办的上影节。

时过境迁,回望过去三年行业经历良多,这一次的上影节,既是见证重生的时刻,也是中国电影的又一个起点。

当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身着盛装踏上红毯为新片宣传造势、又脚步匆匆地在上影节主会场银星皇冠酒店进进出出时,犀牛君不由得感叹——上影节终于回来了。

全板块活动重新回到线下,可能是这届上影节最大的一个变化。

金爵开幕论坛、电影大师班、科幻电影主旨论坛、青年电影人论坛等 12 场主题各异的论坛,让行业重新把目光集中向电影本身。

" 一带一路 " 电影周期间的 " 一带一路 " 电影节联盟新闻发布会、" 一带一路 " 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和联盟闭门工作会议等活动,为沿线国家的知名电影人创造了在上海齐聚一堂的契机,也让市民和影迷得以通过展映电影了解到更多 " 一带一路 " 的人文风情。

专攻电影买卖推介的电影市场单元也实现了线下大规模回归。

云集在电影市场会场的数百家展商,几乎完成了制片发行、拍摄基地、内容生产、后期制作、影视院校、投资融资、技术支持等电影产业链环节的全覆盖。上影集团、长影集团、潇湘电影集团、Roskino、以和电影(马来西亚)等影视制作公司亮出了自己的全新项目计划,天马世纪、蓝媒时代、环鹰时代、华视网聚等发行公司也把自己的优质项目带来了上海。

而在疫情期间为海外影视行业机构搭建起沟通桥梁的 " 国际影视云市场 ",在这一届上影节依旧吸睛,依托于线上平台展示了近 300 个影视项目。

线下活动的回归,还伴随着国际影人交流的全面重开。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竞赛单元主创亲临现场之外,展映单元主演杨紫琼、菊地凛子、斋藤工等主创的惊喜抵沪,还有暑期档新片《巨齿鲨 2:深渊》的主演杰森 · 斯坦森的到来,也为这一届上影节注入了额外的活力。

当然,无论上影节规模如何改变,一如既往的还有影迷对电影节展映的高度热情。

今年是疫情以来取消影院上座率限制的第一届上影节。客观来说,仅从展映规模来看,今年这超过 400 部展映影片、逾 1500 场展映场次较疫情前季节上影节缩水不少。

但这并不妨碍影迷和普通市民们争先走进影院,依旧引发了长达一周多的全市观影盛况。像《悲情城市》《末代皇帝》《美少女战士》等一批大热门影片,创造了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不少看似小众的冷门影片,也意外获得了影迷青睐。

有熟悉的场景重启,就有新的热点诞生。

AI 与科幻,是这届上影节的两个最热门议题。

从《流浪地球》系列到《独行月球》,科幻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日渐难掩锋芒。作为行业重点发力方向,与科技发展、电影工业及 AI 技术关系密切的科幻题材也是本届上影节的重点探讨方向。

在上影节首次开设的 " 科幻电影周 " 中,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科影融合论坛以及电影科技论坛三场主题论坛和 11 部科幻电影的主题、户外展映,为行业和观众打开了科幻的想象空间。

由郭帆、王红卫、陆川、张吃鱼等组成的中国科幻电影人中坚力量,协同一批前沿科技领域和科幻 IP 方面的专家、从业者,围绕科幻创作、影视科技融合、电影工业体系建立等维度,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献言献策。

AI 拍摄、AI 创作、AI 导演……正如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所说的,高科技对于电影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加持和添彩,高科技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电影生产的本身。" 高科技可以为主创人员带来更新的表达方式。你讲故事的方式和手段,你呈现给观众的效果,都会在成本上、时间上体现一种压缩。电影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而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更大胆预测,AI 对动画电影主要环节效率的提高可能会达到 50%," 也就是说原来我们计划每一年上映 3 部动画电影,现在有机会做到 4 部,这还不是全部。"

在 AI 大潮的冲击下,IP 对于内容创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上影节开幕论坛上,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认为解决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就是解决投入与产出的基本逻辑问题。

" 首先我们要有生产、创造大 IP 的能力,同时要有一个长线的规划,要把大 IP 持续的‘长尾效应’做出来,否则的话,我们全部押宝押在票房上,我觉得亏是大概率,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平衡总体的投入产出。" 而在他看来,IP+AI 或许能够成为 IP 开发的新路子,正如上影现在正在践行的方向。

在 " 中国影视行业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研究报告 ( 2022 ) " 发布会上,嘉宾针对 " 电影授权市场的冰与火 " 以及 "AI 创作的 IP 展望 " 两个维度展开实践分享,分析当下大热的 AI 创作的合规性、生成作品的权属及合法性等问题,对业内使用 AI 进行创作的风险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然而,处于复苏初期的中国电影行业还远没到松一口气的时刻,

一边是人们在公开场合上笑容满面,另一边,我们也看得到电影节论坛上行业大佬们难以遮掩的忧虑,以及肉眼可见减少的发布会、晚宴活动。

在如此环境中逆水行舟三年有多艰难,头部公司掌门人体悟最深。在本届上影节开幕论坛上,光线掌门人王长田并没有回避当下电影市场的矛盾。

他直言期望看到在有关部门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一套向内容方倾斜的政策,包括调整票房分账比例、对内容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和电影专资使用的倾斜。同时呼吁尽快实现电影分线发行,为 " 一日游 " 的中小影片争取更多排片机会,也给观众更多观影选择。

而在《2023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23 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会暨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发展之路论坛上,嘉宾们更亲身上阵分享各自在中小成本影片创作、投资等方面的经验。在他们看来,无论成本高低,都要创作出好的故事、人物,这样才能把观众请回电影院,培育出成熟的观影市场。

必须认识到的是,今年上影节的话题度并不算高。除了展映单元话题大作有限、论坛活动话题点不够 C 端这种客观原因外,上影节期间各公司、各片方的新片单、新片发布稀少,也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

回顾疫情之前的上影节,发布新片单的公司少则三五家多则近十家,多少还处于前期概念阶段的 PPT 项目被迫不及待地拉出来面世。而到了疫情后,片方们实际了、落地了,也低调了。

满打满算,在上影节期间发布新片单的也不过博纳影业,以及百纳千成系三家公司而已。而像光线、中影、万达电影、华谊兄弟等传统头部电影公司,乃至领跑当下市场的阿里影业、猫眼影业两家互联网电影公司,有些还会在论坛上稍微透露一些创作风声,更多的,只顾脚踏实地,先把眼前的项目做好。

片单方面。尽管发布片单的公司数量不多,但项目还是拿出了头部公司该有的水平。刚遭遇美股退市后首亏的博纳,在上影节罕见搞了次大动作,除了涵盖多元类型题材的 20 部新片计划外,此次还宣布重点布局剧集业务,一口气拿出了 5 部新剧。

百纳千成系三家公司人多力量大,放出了一份包括《雄狮少年 2》《远大前程》《老江湖》《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等在内的 34 个电影和剧集项目。

同理,单片发布会也成为了今年上影节的稀罕事。

在当下这种电影市场还敢高举高打的,也就是中美合拍特效大片《巨齿鲨 2》有这个胆识和能力。而意图 " 一雪前耻 " 的王宝强,也携自导自演的《八角笼中》主动来到上影节办了几场隆重的放映。这年头,没点金刚钻,还真不敢来上影节的场子。

而更多的项目,来到上影节不过是享受一番红毯上的曝光,真要落到实处,还是得回到院线市场。这不,端午档的《消失的她》《我爱你!》《别叫我‘赌神’》都开始比拼预售,早早亮招。

三年时光,没浇灭观众对电影的热爱,却实实在在磨灭了行业里的浮躁轻狂。就像大佬们一致认同的,电影 " 高质量发展 " 本就是个综合命题,根源在于行业上游的供给侧改革。这条路不得不走,却也是真的道阻且长。

关键词:远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