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和李芳:都说“当局者迷”,给自己的戏打分就是如此。因为从剧本创作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作为编剧,在创作中肯定是倾我所有、尽我所能。但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冷却期后,回头看,也会有些感到遗憾和不足的地方。中肯点说,《他是谁》在剧本层面代表了我们能够稳定输出的水平,至于分数还是让观剧的朋友们评价更为准确。
现在分阶段打分是个挺新鲜的事儿,对我们主创人员来说,是个好事情。因为虽然观众不知道哪些是编剧在剧本层面创作的,哪些是导演在拍摄时创作的,哪些是演员在塑造人物时创作的,但我们自己知道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准确地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往后的创作中查漏补缺,帮助还是很大的。
我们也接触了一些退休的警察,他们不善言辞,但当相处久了,他们会突然打开话匣子,倾诉他的一生。我们听到过类似追踪多少年终于破案,或者十几年的悬案最终破获,大快人心。但警察是人,他不是神,一个刑警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悬案,对于他来说,是压在心里的巨石,直到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天,他都会耿耿于怀,然后这个责任会传给他的徒弟,下一代年轻的警察身上。
在创作中我们会常说一句话,叫“一个细节的小真实,会引发情感的大真实”。像《他是谁》这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设定,距离当下有三十年的时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而且在法律法规上也与今天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台词上,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校对、精修,因为台词是最直观拉近真实感的,例如每个人物掌握的词汇量一定是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词如何使用斟酌很久,在剧本台词的创作上还是力求还原那个年代的质感。
全剧一直保持着节奏快、强度高、信息量大的风格,可能很多戏,都要回头再看,你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在故事主线上,我们其实还是紧紧围绕着“88案”和“碎尸案”在讲故事,每一集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和单集的核心事件,几乎是每集都在案情上有巨大的推进或者转折,再在结尾留一个下一集的重要线索或者悬念。
吴迪和李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公安干警也一样,我们觉得有缺点,这个人物才更鲜活、更真实、更可爱。另外,在创作中,我们习惯先搭建一个戏剧中的真实城市,然后将现实生活中了解到的,和我们采风到的人物,投射在这座城里。比如剧中的主人公卫国平喜欢拿录音机录一些关键信息,这就是我们在采风过程当中遇见的警察的习惯。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侦办案件的性质也完全不同,但这就是我们人民警察,特别是负责侦办重大刑事案件的干警,真实的生活写照。
吴迪和李芳:细节的设计中,有一点我们自己很喜欢。剧本中,吴克和宋哲代表的是当时刚刚在中国建立的科学的刑侦体系,而卫国平,顾卫东这对师徒就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刑侦思路的代表。可能在惯常的套路中,主人公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力量,然后观众自然地站在他的角度,和传统的旧思想作斗争然后取得胜利。但是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让卫国平代表的是传统思维,是旧的那一套,包括卫国平和顾开岩审讯的矛盾中,男主代表冲动的、不符合流程的、主观的那一派,然后观众站在他的角度,敌意就很大。这种做法是不讨巧的,观剧的心态是反着预期来的,但是我们觉得这种方式能让观众感受到更多变革的力量,变革的意义。
吴迪和李芳:《他是谁》和《狂飙》之间像两个完全不同的菜系,《狂飙》属于粤菜,很丰富很好吃,吃完还想吃。《他是谁》是川菜,比较辣,比较生猛。压力的话倒没有,因为对编剧来说,剧本交到导演的手上就已经完成工作了,后续我们就会关注到自己新的创作当中,不会再想之前的。
吴迪和李芳:《他是谁》是我们剧本作品《平凡英雄》刑侦三部曲的开篇之作。除此之外我们目前新的作品正在创作中,也还是刑侦悬疑类的。在我们的世界观里,我们储备的故事,或者说宁江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心中,宁江就像是《冰与火之歌》中的君临城,故事线从《他是谁》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