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投资农村是个好选择。”卢林的头发应该剪了,在他的头上凌乱地立着,但他思想并不凌乱,非常看好农村的发展前景,“之前在上海开打桩机,虽然工资不少,但离家太远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国家投资乡村的力度很大,所以去年来到水源村种植辣椒。”
“我种植的是线椒,偏辣。”已经先期投入了10万元的卢林说,辣椒成熟后附近的加工厂会来收购,用来制作糟辣椒和辣椒面。
“请装载5吨车拉一趟200元,这是唯一的肥料花费。”卢林对他的农产品很有信心,“我用的都是猪粪、牛粪这类的有机肥,绿色生态是我最大的卖点。”
浑身乌黑的胡德军一点也不像1992年出生的“90”后,但记者与他一交流却发现他的思想很“年轻”,妥妥的年轻人。
“2022年10月,我们五个年轻人开始筹备‘牛得起专业种植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今年7月落地。”胡德军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出生于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在水源村承包了200余亩的土地种植辣椒、草莓。
“高温闷棚、土壤消毒(运用微生物),这叫停耕休养土地。”胡德军计划用10亩地种植草莓,但休耕让土地“喘口气”是他的首要任务,“去年3月份就开始进行一系列休耕操作了,预计8月底开种。”
缘何如此麻烦?“磨刀不误砍柴工。”胡德军说,土地也会“生病”,土壤里会出现有害菌,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若强行种植只怕事倍功半。“运用微生物给土地消毒时间是长了些,但是工业化的运用与我坚持做绿色生态农业的想法背离了。”胡德军如是说。
“以前父辈们干农业就是自给自足,‘农’和‘业’是分开的。”胡德军满是感慨,“现在我在做规模农业,是可以作为职业谋生的工作。”
接下来,是外来客登场了。由于天气太热、站立太久,记者将对话场地变换到了基地旁边一个很小的屋子里,大家整齐落座下来,吹着偌大的风扇,竟有些开“峰会”的味道了。
“我2003年就开始从事与圣女果相关的工作了,对圣女果的习性很了解。”在黄忠行看来,7月广西、广东和海南这些圣女果主产地太热,无法进行种植,“水源村此时不是太热,可以种植,这样一来,这里产出的果子就可以与全国的盛产期错开,利益有保障。”
“这里的农业设施也配备较齐,大棚和冷库直接就可以使用了。”目前,黄忠行所在的公司水源种植了100亩的圣女果,下一步还会扩种,“这里不像其他主产区那么热,圣女果的生长周期要足些,甜度也高些,卖相也好。”
“这有啥的,还没达到我的标准,再过一段时间更甜。”王江于2022年3月来到水源村,承包了60亩土地种植西瓜,“这里一年可以出两茬瓜,预计能有100万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