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焦虑了好长时间,我觉得那是一个技术革新。”6月11日,执导了《流浪地球》前两部的导演郭帆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谈及最近半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这样说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由于最近半年来,人工智能应用的突飞猛进,在给影视行业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圈内人士的焦虑。从4月下旬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到近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人工智能的话题常常被人谈论起,除了资本方面的概念炒作外,许多从业者最关心的大多是:“如何在这一波技术革命浪潮下抓住机遇?”
不过也有从业者对此持乐观态度。《流浪地球》系列概念设计师张勃表示:“目前来讲,它真的还是一个工具,创作永远是人做的,人做的创作才叫创作,我对这个一点都不焦虑。”
“我们都知道电影经历了几个时期,比如胶片时代,暂且把它理解为电影工业化的1.0,大概经历了百年,真正的数字时代很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工业化的2.0。工业化的3.0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在很多方面都在革新我们对未来影视的创作、制作的深入理解。”郭帆说,“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挺科幻的,特别是在最近两三个月,不管是ChatGPT,还是其他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概20多种,都可能会影响从创作到制作过程,以及从前端的剧本到后期特效的呈现。”
“从科幻电影史上来看,绝大部分科幻电影都是灾难片,其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对未来充满恐惧,而且充满焦虑,对当下的焦虑、对未来的焦虑、对科技发展的焦虑。”陆川以2014年上映的科幻悬疑影片《机械姬》来举例,“(影片)在探讨很严肃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统治这个世界、统治人类或者摧毁人类?’现在ChatGPT出来之后,大家开始非常严肃地讨论这个事,硅谷很多CEO、OpenAICEO都在签名说要通过法律去限制它的发展。但《机械姬》是大约十年前的一部科幻电影,在当时那个导演、那篇小说的作者已经预想到这种自动化和过度使用的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
“最近论坛也好,私下聚会也好,话题总离不开去年年底的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看来,它之所以会与一般的热点不同,经久不息,是因为它形成了生产力。”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说,“但人工智能依然还是工具,特别是当下人类所能实现的人工智能算法,因为我们距离真正的强人工智能,也就是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据郭帆介绍,在《流浪地球2》中,已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做包括面部的增龄、减龄等方面的呈现,还有声音的处理。“其实每个镜头大概有五六百代的迭代,去寻找到相应的画面。”
郭帆还透露,他的团队目前在分类24个人工智能应用,以期真正把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使用在创作之中。“做《流浪地球》第三部之前,我希望拿出更多的时间先去考察、认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包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它是在什么样的层级上,把它当工具看,还是把它当更深入的物种看,接下来是怎么应用。这些应用能不能在未来可见的时间之内转化,真正呈现到大银幕上。”
而陆川也表示,即使再焦虑,也需要把握住当下的技术浪潮。“我觉得OpenAI带来的这次变革,加上接入苹果端口,是一次大的跃进,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人,一部分人能够拥抱它、学习它、跟随它去奔跑,另一部分人是漠视它、回避它,那后者可能就留在这个时代,两部分人之间的距离最终会被拉得很开。我特别希望我们的科技能够有很多革新,能够赋能到我们的社会,还有产业的变革上,我既兴奋,也对我们自己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