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记忆以来,春来家的早上一直是充实无比的。爸爸都变换着花样做早餐,厨房里一系列窸窸窣窣的响动过后,她的房门外便会传来爸爸的声音:“起来吃早饭了!” 每天吃完早饭后,爸爸会骑着单车,每天雷打不动地送春来去上学。出门前,春来习惯捧一盒奶,坐在单车后座上,一边用手抱着爸爸,一边喝。那是春来记忆中的早上,小时候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日复一日的早晨生活会发生变化。
后来,春来离开了家,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一大早刚睁眼就切换成匆忙的赶工模式,不自觉中屏蔽掉爸爸早上6点多发来的在公园遛鸟的照片。赶地铁的途中,爸爸提醒她记得要吃早餐的来电,也常因在地铁无信号而被错过。看着爸爸的未接来电,春来意识到,小时候熟悉的早晨渐行渐远,与爸爸之间也不可避免地生出了“时差”——如今,她甚至都想不起,爸爸退休后的早晨是什么样子。 从那之后,春来计划要常回家看看,陪爸爸一起度过他每天都在度过的,但自己一直错过的早晨。
春来原以为,随着想家的程度日渐增多,回家的次数也会增多,但事实却是,因为工作抽不开身,她很少回家。 去年,春来爸爸生了场病,需要动手术。得知消息后,她急匆匆地往回赶。看到病床上的爸爸,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手术室门前,春来完全坐不住,等待被广播叫名字的同时,她暗下决心,要请一段长假来好好陪爸爸。 爸爸出院后,春来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每天早睡早起,陪着爸爸做术后康复。正是这趟回家的机会,让她第一次了解了爸爸的早晨生活。
在公园里,爸爸是老年舞蹈队的骨干力量,舞姿令她刮目相看;在晨间锻炼的小分队里,爸爸一改寡言少语的形象,变成了言谈举止活跃的成员;而在菜场中,爸爸又化身砍价高手,几块钱的菜品被硬生生砍成块八毛的价格…… 随着年岁增长,春来也越来越能理解父母的爱:实际上,父母对子女并不一定有多高的期许,每一个早晨的简单陪伴,就足以慰藉他们的内心——每次早晨春来陪爸爸出门时,爸爸总会乐呵呵地向别人介绍她,这时她知道,爸爸脸上总会洋溢出幸福感。
春来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不同代际生活习惯的差别,但深入其中,我们也会发现,这其实是两种人生境况所带来的“人生时差”。也正如春来所意识到的那样:作为子女,我们应当更加去努力地减少和爸妈间的“时差”,力所能及地感受他们世界中正在发生的物事。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点,在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联合伊利欣活共创了《早安啊,爸爸》影片,向身为子女的你发出邀约:用一个早晨的时间,来倒一倒和爸爸的“时差”。
我们记录了三组家庭的故事,年轻的子女所在行业各不相同,但现实的处境却是一致的:平日的奔忙,让他们常常错过与家人共处的时刻,“时差”的不同也使得他们对父母疏于陪伴。这一次,借着父亲节,他们终于能和爸爸坐到一起,郑重其事地对爸爸说上一句:“早上好”。 在这支视频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譬如,片中主人公之一的李唯婧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总坚持很早就叫她起床,即便她一万个不情愿。而等到婚后,她才发现,再要和爸妈说声早安,一起过早晨生活,其实很难。 李唯婧也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在追随着爸爸的脚步:不论是脾气,还是对工作的追求,都跟爸爸身上的那股劲很相像。在爱家人方面,她也逐渐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虽然爸爸不爱用语言表达,但所有事都是踏踏实实去做的。”如今的她会常回家看看,希望从早晨道一声早安、吃一顿早餐开始,用陪伴追回和爸爸的“日常时差”,用爱意弥合“人生时差”。
对含蓄内敛的国人来说,那一顿顿早餐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果腹,它完全可以构建一个沟通的桥梁,拉近两代人距离的同时,也将父母与子女的心紧紧联结到一起。越是当子女身陷茫然、疲惫,抑或是父母缺少陪伴、关怀之时,这些共同度过的早晨生活,便越会成为疗愈双方心灵的良方。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弥合那些错过的早晨时光,从此刻开始,多花点心思和精力,陪伴老爸度过早晨时光,从一起吃顿早餐、晨跑锻炼、买菜闲逛开始,在点滴细节里表达爱意。于是,我们在微博上向读者们发出征集活动,试图共同#解密老爸的早晨生活#。 在评论区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热爱生活,同时又和子女融洽相处的父亲;是因为重新发现老爸的早晨,了解他的喜好、习惯以及不轻易言说的需求后,更加懂他的儿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