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西游记》能不能这样改?

频道:动画电影 日期: 来源

《西游记》自诞生起,便不曾中断其魅力,每逢相关衍生作品播出时,观众也总愿意多看一眼。最近,集结《瞬息全宇宙》主要班底、由迪士尼旗下流媒Disney+出品的美剧《西游ABC》,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旧瓶装新酒式演绎,引发了颇多讨论。这一部主要由亚裔成员担纲、讲述华裔故事的作品,口碑在中外观众眼里却戏剧性地呈现两极分化:放眼北美主流评分网站,总体口碑尚可;但名著原生地的观众却多不买账,豆瓣评分只有5.8。

争议多在于“魔改”二字。剧中,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社会的操作已经不新鲜,国产剧《魔幻手机》已有尝试,但孙悟空有了一个华裔儿子还是让一些人大跌眼镜。谈到改编一事,对当前的观众来说,“忠实性”与否常常是介入其中的评判维度,跨文化改编的水土不服,回回上演于海外西游改编作品播出时。

其中翘楚者,莫过日本。据学者梳理,日本翻拍《西游记》版本之多,仅次于中国,还是第一个将《西游记》搬上电视荧屏的国家。1978年版的《西游记》在西游故事改编上夺得先机,后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进译制,成功输出西方国家,由此开启的西游热潮,让这个几百年前的故事逐渐在全球各地有了改头换面的模样。

看似殊途的文化,却都不约而同被《西游记》吸引,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何以拥有如此大的魔力?《西游记》的情节并不复杂,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为求取真经。但一环扣一环的冒险,与各路妖怪斗智斗勇,使得故事本身极具吸引力。《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故事,这一点,从国内不分年龄阶段的观众对《西游记》的百看不厌上便足以说明。

有研究者称《西游记》“融神话、童话、喜剧、传奇于一身”,丰富的主题,多元的母题,庞杂的内容,足以供不同文化各取所需,拿来进行本土化改编。其中最具戏剧张力的角色孙悟空,他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抗到底的精神,与好莱坞大片的英雄叙事不谋而合,稍加改造便能利用,这或许也是《西游记》能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进入欧美改编史的作品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游记》原著从题材上讲也是便于影视改编的。书中,妖怪神魔轮番登场亮相,师徒四人历尽奇幻之事,奇崛的想象力,完整的世界观,本身便赋予了影像表达无穷的想象空间,使其能够自如地适应影视呈现,成为海外影视改编的“常客”。

欧美一直对《西游记》钟爱,只不过一直在翻拍,一直在“走样”。比如,在迷你美剧《美猴王》中,兵马俑能开口说话,孙悟空是被秦始皇压在“蒸汽山”下,而以唐僧为原型的主人公还跟观音菩萨有一段暧昧的情愫。碍于难以快速穿透的文化壁垒,欧美国家的翻拍更多只是单纯借用《西游记》的故事和人物设定,任原著人物穿梭于“平行宇宙”,既可以打怪升级、拯救世界,也可以携手美国亚裔高中生对抗邪恶势力。

由日本拍摄的1978年版《西游记》,虽在故事内容上整体忠实于原著,但其颠覆性地由女演员扮演唐僧,沙僧变成日本妖怪河童,仍是令在《西游记》濡染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无法接受,这一版本的《西游记》在中国仅播出三集便在观众的联合抵制下停播,并直接推动了以忠实原著而著称的1982版《西游记》的诞生,塑造了国内观众广泛接受、可堪奉为经典的改编模板。

但令国内观众颇感意外的是,由于剧作在原著之外加入了许多日本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甚至流行文化的元素,使得西游故事更加贴近日本当代民众的生活,这一版本的《西游记》在日本大受欢迎。这与《西游ABC》播出后几乎雷同的桥段,两项参照之下更加耐人寻味。面对跨文化的改编,“魔改”二字或许需要重新界定。

《西游ABC》顶着“西游”的名号,落脚点却主要在美国华裔的生存状况,因此主角也并非我们熟知的师徒四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华裔高中生王进,作为“美生中国人”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场景转移到美国高中后,所期待的那些《西游记》情节自然难以寻觅,实际上再用“魔改”与否去评判,已不合时宜。

面对跨文化的改编作品,应该更新审视的眼光。正如学者何成洲所认为的,跨文化的改编“往往不是为了再现外国的生活场景,传达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向本土观众讲述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改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文化的问题。”对待经典作品的改编,应该有包容的胸怀。

其实,观众面对《西游ABC》一类的海外改编作品,并非一致差评。影评人怪兽认为,“对海外观众来说,《西游记》构建的奇幻世界是新鲜的、有趣的,是在现有的西方大奇幻IP下具有东方代表性的文化弥散。无论怎么说《西游ABC》在海外的语境下都是一部优秀且新鲜的作品。”

关键词: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