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一种语言。它是全世界通用的、通俗的语言,能够让更多海外观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所以,科幻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这样说。
随着科创题材在全球被热捧,也随着中国科幻电影飞跃式的进步,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特别设立科幻电影周。昨天,在松江区举办的“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上,国内外科幻电影主创、科学顾问、行业代表共聚一堂,探寻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动能。
带着新作《749局》和主角“马山”数智人形象来到上影节的导演陆川,也已要求他的团队使用AI软件进行创作。
我们在《钢铁侠》等科幻片中看到的手刷屏已经实现了。观影时就像坐在影院巨幕前,恐龙的额头像从墙壁中真的伸出了三米左右,还可以实时互动,这个设备给元宇宙一个真正的入口,也许会彻底改变观影方式。
他在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传统拍摄手段的重要性,他说:“诺兰非常坚持尽可能地实景拍摄,这其实对于视效师来说是非常好的素材,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致。
比如他在《黑暗骑士》中把蝙蝠的飞行装饰做出来,挂在卡车上,让他感觉真的像飞起来。虽然我们可以完全依靠视效,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这样做。”
一方面要拥抱现有的技术,比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地获得想要的结果,而且能够达到类似于大制作的质量水平。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是得靠自己去做电影,因为电影的本源不在技术,新的技术没有办法创造电影,还是需要人去创造故事。
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当下和未来的焦虑、对科技发展的焦虑。比如人工智能是否会统治这个世界或者统治人类,甚至摧毁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严肃而又真诚地探讨人类的发展,是科幻电影的使命和思考。
关于太空旅游,特别是月球旅游,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回望的视角,回望地球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感受;而在火星移民的主题里,我们可以关注怎么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所有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都应该大开脑洞,只要不违反基本科学原理。所以,他们真有可能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些脑洞大开甚至会带来新的技术突破。
顶级的科幻作者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他们愿意想象从未见过的、和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情,这种能力推动我们人类不停往前走,这也是科幻电影肩负的使命。
上影节开幕以来,郭帆很忙,他是出席各种论坛和活动最多的嘉宾。哪怕人没有到,名字和作品也会被大家提及。开幕论坛上,黄建新就自豪地跟大家分享,联合国在维也纳的技术组织放了《流浪地球2》,郭帆去参加了各国专家的交流,这让人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郭帆很忙。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现场,他被主持人当众催更:“夜已深,想到郭帆此刻正在睡觉,就想叫醒他去拍《流浪地球3》。”王红卫笑着替老朋友回答,电影还没开拍,但已经有近半年时间,郭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作之余,他痴迷于琢磨人工智能,把时间都交给了AI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