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工智能,郭帆也不止一次的表示了焦虑。“现实生活其实挺科幻的。”郭帆说:“其实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已经有包括演员年龄老化与年轻化的处理、声音复原修复的处理、以及数字人的制作等AI技术的应用,当时我觉得像ChatGPT这种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在2030年前后的出现,所以我们才会把故事编成那样。没想到一上映就出现了,这是措手不及的。”
“我们在《流浪地球2》的制作过程中,也在使用AI,比方说几位演员的年龄老化和减龄、声音的复原跟处理、全CD的数字人的制作,都是一些尝试。比如说我们看到每个镜头一个年轻化的面貌,它大概也会被刷新,迭代个五六百代,然后生成一个结果,在那个时候你会让它基于一个样本去生成。”郭帆说,“我今天发现,虽然我们当时的方式方法和现在许多AI公司数字人制作的方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今天不需要大量的试错了,只需要我们有一段对这个场景或者这对这个人物的描绘,就可以生成一个视频或者一个图片。虽然当时也有类似的(方法),但没有达到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果,更令人惊讶的是,你对未来的展望,它再过一段可能过一个月之后又是一个变化。”
“之前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它的应用没有那么便利,但是这段时间它会变得突飞猛进,你能看到比较理想的成果,包括我们能够看到完全通过一段文字去描绘出整个场景、角色,甚至于在手机上很难分辨出来他是不存在的演员、不存在的拍摄视频,完全颠覆式的技术已经出现了。不管是美术还是动画,我想它会很快会解决,所以慢慢这个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越来越少。”郭帆如是说。
“前段时间有几个小孩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是他们两个人花了大概三天时间做的两分多钟的一段内容。当然如果你是拿影院的 CD标准来看还不够,但是手机的话,我觉得挺唬人的,两三天时间,然后花了不到1000块钱,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工业化2.0的方式,去建立庞大的剧组,然后筹备、试拍、后期、宣传发行、再到上映,4年就过去了,然而在这4年里,我们花费了很高的投资成本,上映前却突然间有一个影片出来了,可能就花了几百万元,但是跟你的效果差不多,那时候怎么办?”说到此时,郭帆感到了一些沮丧,“之前经过8年时间努力的再去完善工业化2.0,好不容易算追赶上一部分,突然间又变成3.0了,太快了。”
“按照目前的分类,我们现在已知的AI应用大概二十四五类。我们从一开始的剧本创作,一直到最后的宣传发行,在整个全流程中哪些部分可以应用AI,可能这个是要去做一个完全颠覆2.0工业化逻辑的迭代,这个方向我完全看不太清楚。”郭帆说,“我觉得目前很重要一点是,要尽快地去回看这个技术,我们要去做技术储备。可能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后,我们会开启一轮对包括我们的高技术企业、全球顶尖的视效公司、一些高校的研究机构在内的全球范围的技术考察。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通过自我的一个知识框架、或者我们有限的阅读去泛泛的定义,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去感受,去现场感受技术的变化,就像数字人的表演一样,对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感受,然后跟他们去交流,认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
同时,郭帆也表示,这也许是中国电影行业弯道超车好莱坞的机会。“前段时间在《巨齿鲨2》宣传的时候,跟出品方华纳兄弟的老板也在聊,大家对人工智能也觉得确实有挑战,但同时也有一个机遇。可以看到,好莱坞也不清楚应该怎么面对,所以我们与好莱坞反倒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是有可能弯道超车的。尤其是我们还有像商汤科技、昆仑万维等一些非常好的AI公司,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起来,或许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通过我们今天的技术和应用,可以产生更大规模的协作,让工业化的细分达到我们之前不可想象的一个程度,甚至说是万人级别、乃至更大规模的一个共同协作,而不是在现场,是在线上,加上更细分的整个流程设计,包括它的统筹规划、人员的安排、全球工种的分布等,可能都会通过新的技术可以去完成。”郭帆说,“那么这样的一个既有线上又有线下共同协作的剧组,我不知道未来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就需要在我们调研之后,然后再去看怎么去应用到剧组的形态上,但这个形态也不是凭空而出的,我觉得它遵循生产力、生产技术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律,我们可以去延展、去想象。所以我在没有了解清楚这些之前,不会贸然去开始准备《流浪地球3》。”
郭帆表示,希望通过考察,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例如它处在什么样的层级上、是把它工具看还是把它当更深入的物种看、怎么应用,以及这些应用能不能在未来可见的时间真正能够在大荧幕上呈现,“或者再往远想一点,除了大荧幕之外,也许在发行端又会增加一个新的载体,除了传统影院之外可能还会有新载体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评估的。当我们把这些关注和评估做完之后,才会开始着手有后面的创作,因为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变化趋势。如果趋势完全不清晰的话,就开始着手于创作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