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浙江民企迎来厂二代厂三代接班潮 新生代掌门人有何不一样?

频道:剧情电影 日期: 来源

“祖孙三代厂长变主播”“厂二代半年赚200万美金”……最近,“厂二代”“厂三代”“接班”等关键词频频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许多家族企业的年轻接班人在网络上十分活跃,或分享工作日常,或感叹经营不易,不禁让我们感慨:他们,确实跟老一代厂长们很不一样。

1974年,金国裕靠着一台柴油发电机、一张台虎钳桌,带领全村开办了八七弹簧厂。村里有了产业,农民纷纷“洗脚上岸”,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5年内,八七房村18岁至50岁的农民几乎全部进厂。1984年,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良好的政策环境,更是让像八七弹簧厂这样的乡镇企业如鱼得水。金国裕回忆道,当时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一年产值近300万元。

然而,时间久了,由于工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难以准确衡量、统计,员工干劲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所幸,八七弹簧厂受到时代的又一次垂青,而这次把握住机会的,则是“厂二代”金纪荣。当时,浙江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金纪荣积极响应,“花了一个月时间讨论,包括厂房、业务、利润的分配,既要考虑集体又要考虑个人,希望大家要富一起富。”

三代人接力办好弹簧厂的故事,无疑是浙江许许多多家族企业的缩影。从村办企业、包产到户,到如今的转型提升,几十年来,浙江的制造业中小工厂茁壮成长,其背后既有经济政策的助推,也有浙江民营企业家代代相传的智慧和韧劲。

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家们,从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长起来,往往靠的就是一门手艺。比如,八七弹簧厂的创办者金国裕,15岁就去上海学习弹簧技术,从手工卷绕、弹簧定型等基础手艺学起,最后成为厂里人人敬佩的弹簧师傅;早年经营华康蛋糕厂的陈仕球,买了村里第一台蛋糕机,不断调试配方、研究新品,该品牌至今仍在诸暨当地深入人心。

“我评估了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投入产出比,包括产能、能源消耗等,最终发现这笔投入完全是值得的。”出生于1992年的俞赛格,在纺织业摸爬滚打已7年多,认为老工厂的设备改革势在必行。他主导并推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项目,一年内实现了产能翻倍,并且能够生产高强、低收缩、色丝等十余种工业丝产品,基本覆盖涤纶工业丝行业的所有产品类型。

比如宁波的95后“厂二代”王宇松就把目光瞄准电商行业。他在1688电商平台注册了家族品牌“喜海”的网店,还找来专业美工设计制作产品图片,成功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去年,“喜海”的一款可折叠的小铝板桌,创下了一个月卖出7万把的销售纪录。“厂二代”、宁波博衍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阮雪薇则挑起了公司数字化管理的大梁。她发现老一代工人习惯于用纸张填单、口头对接需求,常有疏漏,便推行线上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

“虽然在传统制造业推行这些新鲜的数字化工具难免遇到阻碍,但我始终相信大方向正确,办法总比困难多。”阮雪薇说。如她一样,这些带着无数新想法的新生代,选择跨进厂门那一刻,便下定决心要闯出一条和父辈不同的治厂之道。

和白手起家的大部分年轻人相比,“厂二代”“厂三代”们无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然而在接手企业后,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老板并不好当。中小民营企业近年来面临着劳动力紧缺、盈利空间压缩等难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走出舒适区,推动行业变革,迫在眉睫。

这些创新实践,既回应了当下中小工厂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也呈现了新一代厂长的探索——一面,是“回看来时路”,对老工厂的技术、管理、理念进行升级;另一面,则是“抬头谋未来”,通过瞄准新增长点、拓宽赛道,找到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新解法”。

关键词:父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