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忠犬八公》票房破亿,这个人与狗的老故事为何依然感人

频道:剧情电影 日期: 来源

当《忠犬八公》传出要翻拍中国版的时候,大多数观众的第一反应是调低预期。一方面,日版、美版珠玉在前,在故事已耳熟能详的情况下,中国版能否拍出新意,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另一方面,《深夜食堂》《麻烦家族》《嫌疑人X的献身》等基于日本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屡屡遭遇“水土不服”,足见这类影片的改编需要充分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体验和心理诉求,这并不容易。

在中国版中,主角由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的名字改为麻将里的“八筒”。从形象上,中国版与日版、美版做出了明显区隔,这是本土化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将故事妥帖地安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主创延续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这不只是一个关于人与狗未了情的故事,它所推崇的是一种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对亲人和友人始终如一的品格,彼此永不相忘的深厚感情。

日版《忠犬八公》全片弥漫着忧伤的情绪,八公出生和长大的时代,日本社会充满动荡和不安,死亡和离散不断上演。教授去世后,八公不断被遗弃,被伤害,只能依靠与教授的美好回忆,熬过艰难的一生。它的无家可归和忍饥挨饿并不是主动选择,而是没有再遇见一个像教授那样能够善待和尊重它的人。

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是昭和十年的涩谷车站,八公在雪中孤独死去,行人形色匆匆,无人理会一只流浪狗的死亡,在八公最后的梦中,漫天樱花飘落,它终于和最爱它的教授重逢。新藤兼人的剧本,除了写人与狗之间互相陪伴互相慰藉的情感,也写尽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教授死后,每个人对八公的态度也展现人性的多面,八公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人心,有的人怜悯慈悲,也有人自私冷漠。这个故事的底色是伤痛和残酷的,也更为现实。

相较而言,美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好莱坞家庭故事,侧重点在于人与狗之间情同家人的感情,突出八公对主人的忠诚和它的神性。八公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它陪伴与见证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和老去,影片中也有大量以八公为视角的镜头,带领观众从小狗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世界,也能体会八公对于这家人特别是教授的感情。

在教授去世后,八公的等待是一种主动选择,可以说它承载了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友人对故人的追怀,不要忘记自己爱的人是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整部影片是温情脉脉的风格,有悲伤,更多的是治愈和希望。

故事背后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即三峡工程,涉及库区百万居民的迁徙。影片所展现的城市变迁也是过去30年中,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拆迁与建造,周遭的环境急速变化,童年记忆中的家园不再,给人带来强烈的时移世易的感受。重庆是一座被江水隔开的城市,人们在江的两岸定居和工作,“分离”成为一种日常,也与影片的主题贴合。

八筒是一只出生在库区的小狗,那里的人们已经搬离,八筒还没长大就被遗弃在山野,被外出调研的水利专家陈敬修收留。陈敬修给了流离失所的八筒一个温暖的家,这也成为八筒对他不离不弃的重要原因。陈敬修每天上班要坐索道过江,八筒不能跟随他过江,但会按时在索道出口等待教授回家。在这个家里,八筒的到来也弥合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裂痕。

与时代一同变迁的,还有小单元的家庭,这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21世纪来临,儿子紧跟互联网浪潮选择北漂,离开舒适安逸的家庭,父亲不舍却也不得不放手让他远走,女儿也坚定地选择爱情离开了父母,开始新的生活。老两口和八筒成了这座旧屋最后的主人。教授去世后,妻子也离开了这个充满伤心回忆的旧屋。

经济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种被渐渐淘汰,比如挑扁担运送货物的“棒棒”(挑夫)不得不寻找别的生计,与好友八筒告别。那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家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在八筒眼里,杂草丛生的老房子才是它的家,这里有它的全部回忆和最美好的时光。八筒像孩子一样,用生锈的铃铛、破损的玩具等各种零落的物件拼凑成家的记忆,每天都会按照教授生前的叮嘱,把报纸送回家,即便这个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关键词:忠犬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