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届参展参赛的33个国家与地区、167部影片,到今年128个国家和地区、近8800部作品,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的30年,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在时代浪潮的前沿不断前行,始终与中国电影发展相伴茁壮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和这个城市里的人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牌。
即将开启的未来为期10天光影之旅中,近450部,超1300场影片的展映是影迷的狂欢;12场主题论坛涵盖产业格局、电影创作、技术前沿、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多角度展开深度对话;4场电影学堂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电影大师分享创作心得干货满满;“一带一路电影周”带来10周年丰硕成果;电影市场和创投孕育行业的蓬勃与活力……一个专业、亲切又多元的电影节上,属于电影艺术、行业和人的方方面面的好光景,在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努力下,蓄势待发。
作为电影节展最核心的竞赛单元,来的都是新片,一样受到观众们的广泛欢迎。观众们抢票热情高涨,相信电影节的选片品味,不只是明星场,许多新人导演、素人出演的文艺片也一抢而空。第一次当导演拍纪录片的作家陈丹燕,在开票当日面对自己的电影场次迅速售罄的结果,表示“我一个畅销书作家,也算是见过阵仗的,都被吓住了,真是不敢相信”。许多制片人和导演也在朋友圈里广而告之,“没票,自己都抢不到自己的电影。”
有影迷从外地来到上海看电影,从官方公众号看到悉心编排的上海电影院周边的吃喝玩乐地图,打开淘票票排片表,发现相邻场次之间,甚至标注好了距离和路程时间,直呼“这也太友好了”。有影迷为了换到一场心仪的《悲情城市》,辗转用曲线救国策略经过五道关卡才终于达成,但这个过程里,也有五个人因此换到了自己想要的电影票,这也是电影节乐趣的一部分。
中外嘉宾济济一堂的金爵论坛,将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在新征程、新机遇中如何发掘多样题材、助推技术手段创新、加强高质量国际合作。开幕论坛“光影连接世界与中国”邀请海内外电影行业领军人物,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合作新格局以及推进新时代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群策群力。多个产业论坛从具体切入点进行行业探讨,比如中小成本电影在“大片时代”该如何找准定位,在市场中谋取一席之地;“时代巨匠 百年回首”纪念谢晋诞辰百年特别论坛,希望传承大师跨时代的艺术理念和电影精神;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论坛中,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将畅谈自己的电影人生,分享对影像世界的不懈追寻;电影教育创新论坛则提出了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概念更新迭代的当下,电影教育如何紧跟步伐的时代命题,将会引起电影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导演李非曾作为《邪不压正》的编剧参与上影节主席论坛,在他看来,“电影节实际上,就是电影人的节日和聚会。”这届电影节,他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电影恢复了节日般的光彩,我见到的每个电影人的脸上,也都再次闪现出光彩。这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大家对电影的热爱和对中国电影未来的信心一直都在。这也反过来给了我本人很多的信心和力量。”
第一次参加上影节的调色师付数在开幕前夕感到“非常兴奋”,“能见到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有大量优秀的电影可以看,有许多交流论坛可以参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每部电影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周期,结合了那么多电影人的心血,走了很长的路,终于在这里被看到。”
与此同时,“30年,其实还很年轻。在过去的30年,我们的很多标准,电影语言的标准,制作技术的标准,还不那么成熟。往后的30年,希望上海电影节能成为亚洲最坚实的电影基站。”导演李霄峰对走过30年的年轻上影节,期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