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创历史新高。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消息,今年上海考生人数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2023年高考三天为工作日,考生和家长应充分考虑工作日交通、天气以及入场安检等因素,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及路线,建议至少提前60分钟到达考点。
(1) 6月7日上午语文科目考试,9:15起禁止考生进入考点,11:00后考生可提前交卷出场。
(2) 6月7日下午数学科目考试,3:15起禁止考生进入考点,4:30后考生可提前交卷出场。
(3) 6月8日下午外语笔试(含听力)科目考试,2:45起禁止考生进入考点,4:30后考生可提前交卷出场。
1.“两证”。划重点,这个最重要。两证通常是指准考证和身份证明,考生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笔试(含听力)考试,必须凭纸质版《准考证》与本人有效证件原件(有效证件含:居民身份证、有照片的社保卡、驾驶证、护照、军人证)进入考场;考生参加外语听说测试,必须凭纸质版《外语听说测试准考证》与本人有效证件原件(证件同上)进入考场。
2.文具类。包括透明文具袋、黑色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无封套的橡皮、外语听力收音机等。
2.有电子存储记忆功能的计算器和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不得带入考场。
3.重点提醒:今年上海高考安检升级,首次全面采用“智能安检门+手持金属探测仪”模式进行入场安检。为便于快速通过安检,建议穿着无金属配件(拉链、皮带扣、发卡、钢圈等)的服装;书包放在家里或交给家长或送考老师保管。
高考出行安排也同样重要,2023年高考三天都是工作日。根据往年惯例,高考首日是最容易出现“走错考点”“迟到过时”“忘带证件”等突发情况。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结合往年高考交通出行特点,发出10项高考出行提示和赴考建议:
建议提前到考点踩点,了解考场周边道路通行和停车条件,做到心里有底,避免历年出现的“走错考点,错过考试”的窘境。
针对上海市交通早高峰较为拥堵特点,留出足够时间,建议提早出门,提前到点。千万不要在时间准备上争分夺秒,精打细算,以免捉襟见肘,手忙脚乱。
开车送考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家长和考生系好安全带。遇到轻微事故,使用“快处易赔”处理,迅速撤离。到达考点后,即停,即下,即走,不影响其他车辆和考生。
赴考和现场如果遇到困难,家长和考生可以求助现场执勤民警和考点工作人员,他们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全力以赴。
遇有考务人员、考务车辆等受阻的,文明礼让,不抢道,不加塞,积极配合现场执勤民警和考点工作人员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其顺利到达。
记者了解到,5月底至6月初,已有黑龙江、江苏、云南、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的教育考试机构向当地高考考生致公开信,提醒考生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据了解,多地还专门制定了高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或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加强对考点学校的卫生监督检查,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教育考试机构明确表示,一般情况下,考生进入普通考场就座后,可自行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根据广西柳州市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公告,考生要自备口罩,在进入考点、考场前自觉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口罩;考试结束后,考生应立即佩戴口罩,听从考点工作人员的安排有序离开考场。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则提醒:考生若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前须将自备口罩放在考场外“非考试物品暂放处”,不得带入考场。入场后确有需要的,可向监考员提出申请,由考场提供。
山东等多地明确: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考生将安排在备用考场,备用考场考生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今年4月印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非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师生在校期间可不佩戴口罩,各地可根据本地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指引同时指出,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出现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期间,均属于“应佩戴口罩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