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达的背景故事在动森诸多NPC中格外丰富,他最早出现在《动物之森+》(Animal Forest+,2001)中,从小和妹妹傅珂(フーコ,Celeste)一起在城市长大,最终他在系列的第四部《欢迎来到动物之森》(Animal Crossing: Wild World,2005)中获得了鉴定化石的资格。由于其他博物馆策展人皆没有承接博物馆馆长职位的意思,教授在傅达完成考古学博士学位前联系了他,请他担任博物馆的馆长,傅达抱着热忱接下了馆长的职位。即便没有办法完成学位及偶尔思乡,他仍不后悔接下这个工作,而这时他只有二十多岁。他喜欢化石,但讨厌昆虫,玩家拿着东西去找他鉴定,他会对昆虫、鱼、画作和化石一一进行解读,还会喋喋不休地表达对昆虫的害怕(有意思的是,傅达的英文名来自blather,意思正是喋喋不休)。傅达对昆虫的惧怕来自于童年,螳螂卵在傅达的桌上裂开,数以千计的螳螂从卵中飞出来吓坏了他,但他仍然颇具职业道德地表示他会好好地保管昆虫。傅达日文原名读做Fūta,正是英文hooter(猫头鹰)的谐音,hooter由发声(hoot-)的人或事物(-er)构成,后引申为猫头鹰。类似的命名还有虚拟偶像杏仁ミル,她就养了一只名叫风太(Fūta的音译)的猫,她最喜欢的动物也是猫和猫头鹰。而近年来美国连锁餐厅“猫头鹰餐厅”(Hooters)的一些举措引发女性主义相关热议,也让这个词汇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新玩家大多会对最新作中的博物馆印象深刻,除了画面提升之外,其布局尤为令人惊叹。其中化石馆按照生物演化进行排列,整个展厅就是一棵巨大的演化树,从生命的起点到最早的恐龙到现在的人类。有趣的细节也颇多,比如站在梁龙前的蓝色标记点,可以自动形成俯瞰视角,看到当前展厅的所有恐龙,而天花板上一颗陨石正蓄势待发,同一展厅的角落则有陨石撞击地球的模型,再现了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说的场景。又如在化石展馆最后一个厅,演化树的末端有岛上的各种小动物,最后一个空位如果玩家站上去,头顶的投射灯会自动亮起,和人类同在一个分支上的是正下方化石所代表的南方古猿,又与前一个动物——岛上的猴子汇合于演化树上的上一个分支。现实中,灵长目共14科约1500属,人属共17种,现存仅一种即人类所在的智人,属于人亚族;人亚族与黑猩猩属构成的黑猩猩亚族同属人族;人族和大猩猩属构成的大猩猩族(游戏中的动物按种类分有35种,博物馆中的进化树只展示了17种,不知道是否巧合。动物邻居中也有大猩猩但在进化树中未显示,可能是因为演化树位置有限,而且严格按生物学划分的35种动物科属中不少可以合并)同属人亚科;人亚科与猩猩属构成的猩猩亚科、已灭绝的南方古猿亚科构成了人科;人科与猴子所属的猴科同属灵长目。虽然由于大大简化,种属科目纲门的界限在游戏中并不十分明晰,但也足以让人惊艳。
在一个动物拟人的游戏中,演化树最后将17种动物与人并列,蕴含着动物和人同属地球主人的环保主义思想,后面在论及岛宇宙化时我们还会提到这一点。但尤为有趣的是,和大多数动物拟人的动画、漫画和游戏类似,笔者就遇到了自己的邻居仓鼠哈姆养仓鼠、邻居马小冈骑木马、邻居猪伊比利提及红烧肉这样略有违和的场景。在对《疯狂动物城》等作品的讨论中,就有评论家指出动物拟人依托生物学现实,如食肉动物大多是占统治地位的,食草动物大多是占被统治地位的,所以影片中羊当选市长具有特殊意义,结尾的反转则增添了一丝讽刺意味。很显然,动森中的拟人同样依托生物学基础,游戏中可以钓鱼、钓蝌蚪、钓螃蟹和龙虾(当然蝌蚪和青蛙、龙虾和螃蟹在游戏中也同属鱼这一大类,正如狼蛛也属于昆虫这一大类一样进行了简化),而有资格成为动物邻居的几乎全部都是脊索动物亚门的爬行纲(如鳄鱼,但拟鳄龟等是例外)、鸟纲(如老鹰)和哺乳纲(如马,当然仓鼠养仓鼠也是一个例外),并不包括脊索动物亚门中的其他纲:圆口纲(游戏中似乎未出现,现实中有七鳃鳗等)、软骨鱼纲(如鳐鱼)、硬骨鱼纲(如鲔鱼、矛尾鱼)、两栖纲(如蝌蚪、青蛙,当然青蛙也有作为邻居而出现)。这一原则背后是对演化(evolution)的理解,如早期中国将这个单词译为进化,暗含进步之意,因此演化树以前也叫进化树,那么自然树上越晚出现的越高级,最高级的自然就是人类了,哺乳类动物之下就是鸟类和爬行类。目前学界倾向于将其译为演化,因为生物的演化并没有确定的方向,物种的适应性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游戏中采用一种相对过时的理论对动物进行了划分,赋予了35种动物和人类平等的权利,而不是让人类一家独大,但是其价值观显然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这种并列的初衷是赋予动物和人类平等生活在地球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即像人类这样高级的生物才拥有话语权。我们不能苛求一款游戏解决这一冲突的价值观,因为我们都是人类,一方面正是因为我们是会思考的人类,我们才会思考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现代宇宙学也面临的人择原理,我们是那么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动物,我们的自然属性是如此的强烈,我们之所以能够适应环境只是因为我们会使用工具改造环境而已。
现实中流星和地球的倾斜角度和周期有关,南半球能看到的流星比北半球少很多。而流星雨亦按流量分,极大的每小时有100颗(多见于群流星),少的可能就一两颗(多见于散流星),有些超过1000颗每小时的被称为流星暴,那就真的和下雨一样了。这里的颗数是按ZHR(天顶流量,是指在流星雨观测中,一名观测者在极限星等6.5等、天空无云、辐射点在天顶的最佳状况下,每小时所能看到的流星数。简单说就是没有光污染没有云的时候肉眼能看见的,1966年狮子座流星雨曾瞬间超过15000。)当然由于光污染和阴雨天,通常观察数目比这个少,而且超过100的也只有狮子座流星雨等少数几个。在游戏中肯定不能模拟实际情况,如果按照实际时间,2020年4月北半球只有22号的天琴座流星雨,ZHR只有10,几乎可以忽略了。所以从设计角度和游戏性肯定会把出现频率随机化将ZHR提高。然后根据月相,笔者推测不同岛的经纬度不同流星雨观测可能会有变化,比如笔者和朋友的岛都是北半球,时间选的都是东八区,但是纬度估计是随机的,在某些朋友家流星真的如雨而下,推测应该离北极点更近一些,而观测流星很少的地方应该离赤道更近一些,想象一个倾斜的球迎面泼来一桶水就能理解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游戏中和现实中一样可能南半球相较北半球更难观测到流星。另外,动物邻居的对话也可以用来推测不同岛的具体位置,如有的朋友来访会说某某乘飞机来看你,有的朋友来访则会说某某乘飞机大老远来看你(朋友则指出表述中的远距离可能对应互联网联机,近距离可能对应面对面联机)。当然这都是笔者的揣测,是根据观测提出的理论模型,正如现实中科学家所做的那样,实际上很有可能游戏里是完全随机的。而有些攻略指出,有红雾时候会有流星,笔者目前认为是较为准确的,可能是将流星与天有异象的古代知识联系起来,也方便玩家留意,当然更为准确的是西施惠早上会进行预报,如预报当晚有流星雨,出现流星的数量远远大于红雾时零星的流星。
动森的早期作品都可以通过修改时间快速获取资源,最新作并不鼓励大家这样做,一方面会导致可能无法参加官方举办的季节限定活动,另一方面可能会脱离游戏设计的初衷,毕竟作为一款和真实时间同步的游戏,给人更强的代入感自然是一项重要追求。这种代入感与日本亚文化息息相关,日本社会学家宫台真司在分析日本亚文化时,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日本亚文化的变迁。以《新世纪福音战士》为代表的世界系(宫台真司自己认为,世界系指的是从《新世纪福音战士》或与此作有相同语义学的作品开始,将个人之谜的解决与世界之谜的解决直接联系起来的作品群)就是千禧年末日论驱动下诞生的,而与之对应的是以《死亡笔记》为代表的大逃杀系(宇野常宽认为,大逃杀系是描写新保守主义世界观下弱肉强食的自相残杀的作品)。这两类作品其实没有什么不同,硬要说有的话,“世界系将虚构视为现实的等价物(虚构的现实化),而大逃杀系将现实视为虚构的等价物(现实的虚构化)。”换句话说,“把游戏当作现实生活的人”和“将现实当作游戏一样活着的人”正在增加,这一点从前述游戏化视角的诞生也可看出。本质上就是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混淆,这和虚拟现实(VR)带来的哲学讨论从本体论而言是一致的。因此,代入感或者称为浸入感就尤为重要了。
另一方面则是游戏中的网上购物环节,在游戏中每天可以给同一个朋友寄信两次、赠送购物商品两次,自己也仅能购物5次,而且货物得第二天到达。这对于中国玩家而言的确太慢了一些,毕竟现实中的中国网购当日下单当日送达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游戏中的购物系统完全符合宫台真司对岛宇宙化的解释,他举的是音乐的例子,在卡拉OK时代,音乐是大众化的,不仅应该避免自我中心化,还伴随着交际等仪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音乐变得一般化、去潮流化,人们可以在网上形成自己的音乐库,而不必在意他人的喜好。动森中的购物完全就是数据库化的模块,除了少部分系统特定商品和DIY产品,所有商品包括商店和裁缝店当日限定的商品都是数据库化的,在游戏中体现为,大部分商品可以通过摸一摸的形式获得目录,想购买的时候在狸端机上下单即可。换言之,玩家对岛的装饰完全是模块化的拼装(改造岛也可以视为数据库,甚至DIY手册本身也是根据配方进行拼装而非完全自由的DIY),如何拼装组合成了玩家创造意识或称自我意识的体现。正如有些评论指出的,和中国玩家热衷于MMO(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不同,日本玩家更热衷于单机,动森自《欢迎来到动物之森》加入联机功能以来,在日本一直是以弱联系为主,这和任天堂倡导的家庭、朋友同乐的理念是一致的,而现在在中国显然有很多人玩成了MMO,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这种游戏状态笔者想起了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如果到达时间尽头,能穿越过去未来会如何,于是想测试一下游戏里的时区和时间设置。首先是保持联网,自动更新时间,只修改时区,如果修改时区的时间仅仅是游戏当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每天重置更新的时间是早上5点),对游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一旦跨过5点这个坎,一切都不一样了,比如北京时间凌晨3点,以修改时区的方式变成了凌晨6点,这时候会出现市政厅报时、资源点刷新、Nook集里游+任务更新等,天数自然增加了一天,相当于时间正常加速流逝到了第二天,如果第一天岛上有吕游和傅珂,这时候回收箱里会有废弃的零件(吕游任务奖励,造高达的必备材料);如果再调回正常时区,吕游和傅珂仍在,当然如果你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领取了手册,是不能重复领取和完成任务的,这时候天数并不会再增加一天,但是资源点和任务会刷新,这和现实世界的时区调整是完全吻合的。比如你在北京是凌晨3点挖掉了资源,这时候马加丹是凌晨6点,如果你瞬时从北京到了马加丹,时间是会增加一天的,资源更新,但是你从马加丹回到北京,时间应该减掉一天才对,游戏里却认为计数是不可逆的,你回到的3点其实是和6点的时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会导致你游戏登录的成就提早完成,同时由于你是从6点的马加丹来的,所以3点的北京资源会更新默认你仍未采集,但任务进程却不会更新。所以就会发生奇怪现象,你回到现在时间的时区,你其实已经比没有经历过时间旅行的你大了一天(这倒是符合绝对时间的观念,因为你的时间无论周围时间怎么变,总是在加的),一个证据是大白菜会坏掉。另一个缺点是,植物的生长会暂停,甚至紊乱。当你回到北京时间之后,时间正常从3点流逝到5点之后,天数会再次增加一天,这时候回收箱里仍会出现废弃的零件,因此可以通过这个手法不断刷取这一材料。但是,流星许愿得到的材料无法通过这一办法刷取,因为第一天许愿的材料,在你调整时区的时候已经领取,而你回到原有时区时,流星许愿已经完成,时间已经流逝无法重复。当然这是因为存档系统的存在,使得你的进程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起来,实际上你的时间本应该和现实中时区调整一样,不会达到时间穿越的效果。另外,当前还有很多玩家利用时间差进行大头菜买卖,即周日赶早买入大白菜,去到此时仍是周六的玩家岛上卖掉,加速资金回流以扩大收益,此时玩家本身是不用修改时区的,只是利用了现有的时差。但这一现象在现实世界不会存在,早在相对论诞生之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同时性的重要性,提出了世界时的概念,换言之全球的交易都是同时性的,游戏中的设定一旦出现在现实生活,会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对于动森而言,时间本地化本身就是和岛宇宙化绑定在一起的,带来的就是玩家独立的、个性化游戏体验。
而关闭联网不自动更新时间,而选择手动更改时间,效果就不尽相同。往后调整大体一样,天数会增加,时间变成当天日期,会影响获得成就的日期;而往前调整,则很不一样。比如第一天你完成了吕游的任务,第二天你领取零件之后,手动调整时间到前一天,会发现吕游趴在海滩上,完全不记得你曾经完成了任务,你得再完成一次,换言之你是真的穿越了,周围的NPC和环境完全被复写了。另一个诡异现象是,第二天你网购之后,调整时间到前一天,货物会到货,完美实现了穿越时间的快递,而仅仅改时区不会发生这样的效果,因为修改时间重新触发了系统更新的机制。这种复写机制很像早期的时空穿越作品,你记得自己发生的一切(游戏中因为存档机制的存在),但是周围的人物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完全忘记了这一切,因此主人公自身的时间线仍是线性的,这让笔者感到格外的悲伤。因此测试过程中,笔者和朋友在第一天达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流星雨观测,然后调整时间回来之后,游戏里笔者的化身虽然包裹中星星碎片增加了,但是他在游戏中的朋友将永远失去和他一起看流星雨的经历。这种感觉和《时间机器》里飞到时间尽头的空虚如出一辙。换言之,真实世界中笔者和朋友的记忆还在,我们都记得一起在游戏里看流星雨,而虚拟的化身们却出现了记忆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现实和虚拟间的分离就出现了。游戏背后推崇的体验一旦消失,对游戏的兴趣就会大幅减弱,当然游戏背后的逻辑可能并不完全是笔者分析的这样,但这种疏离感或许就是任天堂不鼓励修改时间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世界系也好、大逃杀系也好,本身就是出于对末日带来的空虚的反映,中国学者习惯将之称为一种对宿命论的逃避,人的价值观就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当然这一前提,本质上仍是因为前提假设就是宿命论的,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哲学问题,伊恩的procedural rhetoric或者说任何现有的游戏都是以现有计算机编程为基础,哪怕游戏体验是开放的,底层编码是确定的。至少在真正的人工智能诞生之前就是如此,包括真正的VR要实现现实和虚拟不可区分也需要对VR系统进行编码,这一编码能否实现是超然的而非人力所决定的,否则人类仍会像现在玩VR游戏一样识别出虚拟和现实的区别,而不会从本体论上无法区分虚拟和现实。也正是因为如此,宿命从编码完成就已经注定,这和物理学早期的热寂说是类似的,宇宙如果注定要在热寂中死去,文明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动森和热寂说相似的地方在于时间都是线性的,如前所述由于存档机制的存在,玩家自身时间的流逝是线性的,而线性时间的缺点就是必然存在一个终点,而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看法却很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