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是诗歌的国度,中国人都有浓郁的诗歌情结。人们的诗词修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能吟诵,能品味,能运用,能创作。当今社会,人们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能达到前两个层次就很不易,能灵活运用的人越来越少,能写诗的更属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说,诗词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品读回味的。2005年8月,我第一次讲授毛泽东诗词鉴赏课程,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心品读毛泽东诗词的感情意味、思想蕴含、语言特色和时代价值,可谓其乐无穷,深感常读常新,常悟常新。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只有读懂了毛泽东,才能读懂他的诗词;而只有读懂了他的诗词,才能真正读懂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也是毛泽东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用毛泽东的三句诗,便可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中国的命运该由谁来主宰?那时的毛泽东仍在进行苦苦地思考与探索。《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它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磅礴力量。
毛泽东诗词有传播中国故事的巨大作用。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斯诺多次彻夜长谈,破例对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他。《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通过谈话和诗作,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革命故事,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毛泽东,也见证了他的卓越诗才。艾格尼斯·史沫特莱1937年访问延安。她在《中国战歌》一书中写道:“他的诗具有古代诗家的风格,但诗中流露出他个人探索社会变革的一股清流。”1946年8月,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见了毛泽东之后,也由衷赞叹“毛泽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诗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批判与创新的产物。据曾经担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回忆,毛泽东说过:“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毛泽东坚持认为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诗体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古典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充分表现出毛泽东高度的文化自信。
毛泽东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所流露的感情不一样,而同样的情感因素又可能出现在不同诗词作品中。我的研究试图把毛泽东诗词作为解读毛泽东心灵和人格的钥匙,重点把握毛泽东诗词与毛泽东情感的内在关系,将毛泽东在诗词作品当中所倾注的丰富情感梳理出来,进行分类、比较和剖析。我没有遵循以往研究成果从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阐释的做法,尽力全面、理性、深刻地理解毛泽东诗词,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悟一个思想深刻的毛泽东,一个情感丰富的毛泽东。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品读诗人毛泽东》,是《毛泽东诗传》一书的新版本。《毛泽东诗传》于2013年1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几年来,这本书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多次重印。作为作者,我深感欣慰。但是,对《毛泽东诗传》一书,我个人并不满意。首先是内容不全面,对毛泽东诗词的情感蕴涵的梳理存在明显的遗漏。其次是书名,容易产生误解,使人误以为这是以诗歌形式写的毛泽东传记,或者是以传记形式写的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过程。而事实上,这本书是以毛泽东的情感为线索来对毛泽东诗词进行归类和解读的。
《论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模山范水,诗人常事。”自《诗经》到《楚辞》,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诗是中国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自欲为江海客”“踏遍青山人未老”,毛泽东既乐水又乐山,既是智者又是仁者。他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而与山意象有关的诗句更是不计其数,既是吟咏对象,也是灵感源泉。毛泽东笔下的山总是千姿百态、神采飞扬,蕴涵着壮阔的时代风云、奇绝的自然风貌和鲜明的社会情态,凝结了他的宏伟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闲情雅趣。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主题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情结是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赞美秋天的诗人与诗句寥若晨星。毛泽东写春天的诗句很少,他对秋天却情有独钟。他有多首诗词写于秋天,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笔下的秋意象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了古典诗词中微弱孤寂的赞秋情愫,展现了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