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通宵追平《尘封十三载》,迷雾剧场治好了我的悬疑审美疲劳

频道:悬疑电视剧 日期: 来源

迷雾剧场玩起了谐音梗:第 13 个 " 崽 ",叫《尘封十三载》。开播刚 3 天,《尘封十三载》热度已经破 7500,掀起今年迷雾剧场的又一轮追剧小高潮。

《尘封十三载》的故事不复杂:13 年前一桩旧案未找到真凶,案发现场被精心设计成油画的样子,被害女性姿势诡异;13 年后凶手再度作案,接连又有女性被害,卫峥嵘(陈建斌饰)和徒弟陆行知(陈晓饰)再度携手追查到底。

就像观众说的,即便开年至今悬疑剧层出不穷,《尘封十三载》也丝毫不会令人有同质化的疲惫感,毕竟 " 师徒街头追凶 " 的气质调性,在花样繁多的悬疑类型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说起来,迷雾剧场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每出新作,总给人一种 " 悬疑天花板就在这了 " 的认知,等来新的再看,天花板的位置又被往上顶了顶。

《尘封十三载》由一桩横跨 13 年的悬案串联起 1997 年和 2010 年两条故事线。和以往悬疑剧多采用脱胎于巴赫金 " 时空结 " 原理的 " 双时空叙事 " 策略不同,本剧采用的是 " 双时间叙事 ",仅打乱了时间线,并令卫峥嵘和陆行知师徒分别成为两个时间节点上的故事讲述者,通过视角的转换,让两条线互为伏笔。

1997 年是师父带徒弟查案。彼时卫峥嵘是雷厉风行的 " 暴躁师父 ",陆行知还没褪去书生气,办案经验更是少得可怜。柳梦、杜梅两位女性被害的悬案,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轨迹。

2010 年是徒弟找师父查案。这时候的陆行知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刑警队长,卫峥嵘则退居二线在派出所的图书馆做起了内勤,用妻子的话说 " 像个小老头 "。

随着新的被害者出现,旧案浮出水面,两条时间线从不同的起点向中间靠拢,交汇处是曾经伏笔的答案:陆行知有个与自己年龄不符的 " 女儿 " 宁宁,而在最新的剧情中,宁宁的身世之谜揭开,原来她就是杜梅案中被藏在柜子里幸存下来的女孩,且很有可能目睹了当时的案发过程。

也有更多的悬念在情节的推进中被翻出来:当年卫峥嵘为什么会选择转做内勤,应该不仅是需要照顾家庭这么简单;法医白晓芙又是如何去世的;已经改头换面的姚铄和他曾经唱过的歌里是否还藏着柳梦案的隐藏线索……

时间线的交错对于观众而言有可能造成的混乱和割裂感,《尘封十三载》也考虑到了,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每一集的开头,都有一段小剧场式的片花交代当集出现的重要线索,铅笔、樱桃头饰、手表、鸟人面具等关键物证,成为串联新旧案的枢纽,让观众 " 带着问题 " 看剧,无形中强化了专注度和沉浸感。

此外,《尘封十三载》的片头也显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除了包含剧情的关键信息和线索之外,手绘的形式也格外贴合本剧的气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手绘片头在迷雾剧场的创作序列中都非首次,但本剧的片头风格却非意在烘托悬疑感或诡吊的氛围,而是在纪实中多了几分幽默和童趣。

如果说此前的迷雾剧场系列作品是在给悬疑做加法,比如今年的《回来的女儿》《平原上的摩西》《回响》等,无一不在向外拓展,寻求不同元素的融合与悬疑碰撞出不同的味道。

《尘封十三载》则是在悬疑涉案剧本身上寻找创新的抓手。

在气质上,《尘封十三载》在紧张悬疑之外,总有一种冷不丁冒出来的幽默感。譬如就在观众以为卫峥嵘 " 廉颇老矣 " 的时候,这位提着一兜子菜拎着卡通保温壶的 " 大爷 " 一个反手钳制就将叫嚣的司机治了个服服帖帖," 宝刀未老 " 自动在脑内开启弹幕循环。

师徒两人在走访案件相关的人员时,也总有那么一两个喜剧音符如彩蛋掉落,譬如卖生发剂的秃头商人,热心肠总是抢话的邻居大妈等,突如其来的笑点一方面有效缓解紧绷的叙事节奏,另外一方面也展现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民警办案的细致洞察。

卫、陆的师徒组合目前来看也和以往模式化的师徒关系很不一样,与现实生活贴得更近。师徒俩性格本身大相径庭,办案的手法同时刻有鲜明的时代环境烙印。在侦查技术尚不发达的 1997 年前后,DNA 检测技术仍未普及,检测只能依靠大学里的实验室,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以卫峥嵘为代表的老一代侦查员们全凭人力,也练就出非凡的走访调查和对细节的敏锐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陆行知摆在案头的书里,已经出现了 " 犯罪心理学 " 的教科书,浓烈的时代氛围在细节中渗透。

创作者更不吝笔墨用细节丰满师徒二人的互相影响:曾经师父怼徒弟别把亲人的照片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现在师父每天提着个印满家人大头贴的保温杯四处溜达;曾经师父吃面倒一瓶辣椒油,现在换徒弟的面汤上 " 满江红 ";曾经师父抢同事泡好的泡面如探囊取物,现在徒弟顺同事泡好的咖啡信手拈来……欢愉又温馨的细节如今看来颇有几分 " 三十年前看父教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 的味道,新老侦查员们的传帮带可不是一句两句口号能喊出来的,全都藏在细水长流的日常里。

这种时常令人捧腹或顿觉温馨的生活化桥段在剧中不少,看似与悬疑要求的强情节快节奏背道而驰,却恰恰成就了《尘封十三载》气质上的与众不同,愈发拉近了和观众和生活的距离。

说到底悬疑的技巧总能有可循的规律,而生活本身却无定法。《尘封十三载》用多的笔墨去描摹岁月静好,四两拨千斤凸显惊骇的连环案在平静生活中荡起的波澜。穿上制服他们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下了班回到家他们也是人父人夫普通人。看着有如自己妻女的女性接连受害,同理心就是旧案必破的使命感,不必言说,观众看得见。

同样的,迷雾剧场对 " 悬疑 " 的创新由外向内,自觉传承创新的意识,观众也看得见。

迷雾剧场诞生至今,对内持续保持自我突破,拓展国产悬疑边界,撬动内容创作品质的天花板;对外推动国剧出海模式的更新,《隐秘的角落》将翻拍日本电影,从剧集的输出升格为内容 IP 的输出,为讲好中国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不久前的举办的第十届网络视听大会上,爱奇艺创始人、CEO 龚宇提出,平台的 " 飞轮效应 " 正在显现——通过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凭借优质内容的变现能力反哺内容生产,进而成为能够自我成长和良性循环的 " 内容飞轮 "。

爱奇艺显然将这种稳定输出的能力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论,且不仅是在迷雾剧场内部,而是全站的内容生产。

更重要的是,保证内容的精品化水准之外,爱奇艺还能够做到内容题材上的多元和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从去年的《人世间》《警察荣誉》《苍兰诀》《唐朝诡事录》《卿卿日常》《风吹半夏》到今年的《狂飙》,连续的爆款作品成为爱奇艺创作方法论的最佳实践。

迷雾剧场的诞生本身即是一种突破,爱奇艺每年给它的关键词也是自我突破。如今迷雾剧场的成功是爱奇艺成熟的内容机制具体的表现,也让观众和行业看到爱奇艺包括短剧集类型的内容创作、厂牌化的品牌向运营玩法等多样化的创新,未来迷雾剧场也应该是更多可能性的代表,毕竟 " 永葆不受限的气质 " 本身,就很迷雾。

那我们也就更有理由相信,悬疑水涨船高,但是有桃厂的迷雾剧场在,天花板的到来将会被无限期延后。

关键词:尘封十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