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消息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天线宝宝竟然有人扮演”;“一直以为都是工作人员在里面而已”;“我还以为是动画,很抱歉用这种方式认识你”......
据媒体报道,当初在接到《天线宝宝》的邀请时,班纳斯并不太愿意出演这个角色,但是节目播出后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班纳斯说:“我当时觉得这真的很冒险,但是这一切都值得了。我们当时收到很多粉丝的信,有小孩的或是他们父母的,我觉得我们有点像是儿童界的披头士,他们就这样让我走上那个位置。”
在发行的4年间(1997年到2001年),《天线宝宝》一共播出了365集,每集时长30分钟。播出后,《天线宝宝》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欢迎。四个天线宝宝的故事陆续被翻译成45种语言,在113个国家播出,DVD的销量高达3300万张,卖出了10 亿英镑之多的版权费。
安德鲁·达文波特,《天线宝宝》的创作者与团队其他创作者花费了很多时间观察、学习孩子的行为,并发现了儿童与成人在思考模式上的不同。
他们采用了大量重复、简单且缓慢的故事情节,用鲜艳的颜色吸引儿童的注意,以此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能力和听的技能。
达文波特曾说:“小孩子喜欢尝试,通过一遍又一遍做相同的事情来检验他们的经验。久而久之,当孩子们开始对这些事情着迷时,他们已经学会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什么事情是适合的,什么不是。这就是丁丁为什么有一个大袋子并且喜欢把什么东西都往里放的原因。”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里,除了模仿,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和错误来验证的过程。在尝试和错误中,孩子需要不断重复。当重复之后的结果被验证是正确的话,孩子会很快乐;如果被验证是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在下一次重复中校正自己。”
“我们不会将场景往前发展,而是预留了足够的时间直至孩子们作出反应。如果用户独自观看天线宝宝,用户将只能看到这其中一半的‘对话’,但是如果用户够幸运的能够和一个孩子一起观看天线宝宝,用户将会从他那得到另外一半的‘对话’”。
1999年,美国电视布道家杰瑞·法威尔(Jerry Falwell)公开指责《天线宝宝》为同性恋做榜样。他认为,丁丁为男性角色,但他却经常手提红色的女士包包;紫色和头顶三角形的天线则是“同性恋”的标志。
这番言论引发了创作者的不满。《天线宝宝》的创造者Anne Wood在2014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认为,“这是一档充满爱的儿童节目,和性没有半点联系。”
坊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天线宝宝是社会弱势群体的表现:丁丁被认为是同性恋的代表;“老二”迪西(Dipsy)的特征是与其他三人的肤色不同、喜欢戴帽子(帽子是美国黑人喜欢的饰品)、由黑人演员饰演,而被认为象征了美国黑人;“老三”拉拉(Laa-Laa)代表的是女性同性恋,因为“拉拉”是“女同”(les)的直译词;小波(Po)由于身材矮小代表了侏儒(病态矮),而且她性格内向且羞涩。
Wikipedia在《天线宝宝》的词条下开设了一个名为“Tinky Winky controversy”(围绕着丁丁是不是同性恋)的讨论,有人指出,被广泛认可的同性恋标志是彩虹旗和粉红三角形;丁丁的包、迪西的帽子、拉拉的小球、啵儿的脚踏车,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也象征着孩子们探索和了解世界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