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养娃常操心,0

频道:恐怖电影 日期: 来源

对 0-6 岁的幼儿来说,爱玩、爱探索是他们的天性,但很多新手父母却往往缺乏安全应急知识,导致悲剧频繁上演。

《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2010-2015 年)显示:2010-2015 年间,我国每年有 54194 名 0-19 岁青少年儿童因伤害而死亡,相当于每天有 148 名。

而在 0-19 岁青少年儿童中,1-4 岁年龄组为伤害死亡占比最高人群,占 33%。7 至 10 月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阶段,约 40% 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夏季。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采取积极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每年我们都会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幼儿溺水的意外发生,溺水并不止发生在河边海边,也有可能是室内游泳馆、澡盆等等。

习惯用浴缸的家庭,应及时将浴缸里的水放干,浴室门关好,以防孩子掉进装满水的浴缸。

家中有水缸或水井的应加盖;屋外有水沟、池塘、水库等,要加装护栏,若实在无法安装,应照看好孩子,以免落水。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提出:不要在第一时间控水,因为控水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应把施救重点放在心肺复苏上。

如果是一人急救,应先开展 30 次胸外按压和 2 次口对口通气,重复 5 遍后再拨打 120 急救电话,以防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如果是多人急救,在呼唤幼儿名字没有回应时,心肺复苏和拨打 120 急救电话应同时进行。

随着家庭购车的比例越来越高,把幼儿遗忘在车中导致发生意外的新闻也开始频发。

把幼儿遗留在车里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家长看孩子睡得熟就不忍心叫醒,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是走开一小会儿不要紧……

但是,汽车在户外暴晒后,车内温度会迅速升高。阳光直射下,一小时内密闭车厢内温度可上升 20 ℃以上,就算车外温度 26 ℃,车内在经过 30 分钟暴晒后,温度也会达到 42 ℃。

因此,任何情况下,家长和监管人员都不能抱着 " 就离开一会 " 的侥幸心理将幼儿独自留在车内。

家长需要多留心,在下车时养成查看后座的习惯。不要贴过暗的车窗膜,万一幼儿被困车内,浅色车窗膜也好让自己和他人及时发现。

此外,要教会幼儿自救,在车内准备好儿童哨、小喇叭等发声玩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在紧急时吹响求救。

1 岁以内婴儿的首位意外伤害死亡原因是窒息,常会发生在进食的时候。

当吞咽食物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进入食管,但是因为孩子哭闹或者大笑时,食物误入气管,就会堵塞气道,导致无法呼吸而死亡。

如果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孩子因为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不可逆的坏死,就算最后抢救成功也会留下很严重的并发症。

除了进食,对于 0-6 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喜欢用口来探索世界,过小的物品容易被放入口中而引发窒息。

不宜让幼儿玩过小的玩具,同时要注意玩具商是否有容易脱落的细小零件。经常检查幼儿的周围是否有遗落的纽扣、硬币、棋子等物品。

不宜给幼儿吃整个坚果,例如瓜子、花生和豆类,以防造成气管异物和窒息。

在幼儿进食时,不宜逗弄他引起哭闹或嬉笑,避免因此让食物误入气管。

屈膝跪坐在地上;将婴幼儿的脸朝下,使身体依靠在大人膝盖上;以单手用力拍婴幼儿两肩胛骨及拍背 5 次,再将婴幼儿翻正,在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 5 次;循环上述动作,直至吐出异物。

烫伤、烧伤在幼儿中也比较常见,这不是只有明火才会带来的损伤,日常中许多发光发热的物品都会带来意外。

发生烧烫伤后,许多老一辈的家长会用 " 土方法 " 来处理,殊不知这些不正确的急救方法非但无法缓解伤口带来的疼痛,严重的还会造成截肢。

在给幼儿准备洗澡水时,应该先放凉水再放热水,避免水温过高烫伤。

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时,不宜让幼儿的皮肤直接接触热源,避免低温烫伤。

幼儿在学习爬、走时,会搀扶桌子柜子,因此要将热的水、汤、菜等放在远离桌边的地方,特别不要放在有桌布的桌上,避免孩子站立时拽倒碰翻。

冲、脱、泡:目的是降温、止痛。用冷水对创面进行淋洗,脱下烧烫伤部位的衣物或饰品,脱不下的话可以剪开,如果已经与创面皮肤黏连则暂不处理。

淋洗时不要用冰块,因为会导致疼痛加重或低体温甚至休克。去除表面衣物或饰品后,将患处泡在冷水中,直到没有疼痛或者疼痛明显减轻为止,冲泡时间上至少 15 分钟。

盖、送:等疼痛感不强烈了,尽量使用干净的,不掉毛的纱布松松的盖在伤处,防止污染,并尽快送到医院诊治。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给伤处涂抹牙膏,酱油,蜂蜜,蛋清,锅灰等任何物品以防感染;伤处有水泡的需要保持水泡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疤痕恢复,把水泡刺破并把液体放出,反而有可能引起创面感染。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安全,让每一个孩子安全健康长大!

关键词: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