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宣传图。图/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官方微博
今年十一档期,《我和我的父辈》和《长津湖》是最受关注的两部电影。按照过去的规律,热门档期仅有一部好片是不够的,最好有两三部佳作,才能真正搅动市场热度。
但作为“国庆三部曲”第三部的《我和我的父辈》,想要给“三部曲”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时间已经明显不够。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剧照。图/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官方微博
观众对于“拼盘式电影”新鲜感的淡化,以及疫情对于观影习惯的改变,还有市场的不确定性等,让《我和我的父辈》的压力,要比前两部大得多。
四位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51位演员加盟,使得《我和我的父辈》拥有了足够大的体量。这样的规模,放在几年前影院热闹、市场繁荣、题材新鲜的背景下,获得高票房的概率是很大的。
但即便面临着压力与困难,我们也期待《我和我的父辈》,包括同期公映的《长津湖》等影片能收获不错的票房。这不但是给创作者、给电影业加油打气,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众信心得以持续恢复的体现。
《我和我的父辈》以“父亲”为主题,映衬国家成长与时代变迁,个体视角与宏大叙事交叉相融,这是对此前同类影片成功经验的继承,也是对两种观影心态的综合。
另一种心态,则是喜欢大开大合,高举高打,浪漫抒情,热泪盈眶。在此心态下,观众会以自己的情绪是否被鼓舞起来为评价标准,来确定一部电影是否好看。
《我和我的父辈》对观众这两种心态的揣摩是到位的,它尝试成为一部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作品。
而从作品的完成度来看,《我和我的父辈》也十分接近这一受众定位——老中青幼,都能从影片中得到感怀、得到快乐。
但对于要求更高一些的观众来说,或许《我和我的父辈》减弱一下升华情感的手段,降低一下配乐的高昂,以更朴素、更沉稳的方式走近观众,能赢得更好的评价。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宣传图。图/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官方微博
《我和我的父辈》的四个短片各有亮点。吴京导演的《乘风》,冀中骑兵团从青纱帐中冲出汇集的场景,调度得当,气势十足,结尾部分骑兵在日军后方包抄的战术,颇有冷兵器时代沙场作战的震撼;
沈腾导演的《少年行》,集齐了开心麻花的演员,笑点设计密集,总是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机灵包袱把观众逗乐,是一部典型的“腾式喜剧”。
对比《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的史诗感、时代感在整体上均弱了一些。不过,这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