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行走于黄河汾水之畔,亦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我用脚丈量过帮扶之路,更用心为企业、群众纾困解难……故事要从2021年讲起,那一年我有幸两次参加生态环境部组织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督帮扶工作,经历了一次次考验。
我工作的城市是山东威海,常年空气质量排名在山东省第一,工业企业的门类少、数量少,而我参加监督帮扶的城市是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吕梁市,都是以焦化、钢铁、炭黑、水泥、煤化工等行业为主的城市,这些行业我以往都没有接触过,怎么进行帮扶?这是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说实话我心里没底,与其说是监督帮扶别的地市,倒不如说是对我的一次特别的成长锻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深知过硬的执法水平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关键,因此我首先将业务学习放在了突出位置。我借来相关书籍、课件,上网搜索相关视频、验收报告、排污许可,抽出大量时间对相关行业进行认真学习,并虚心向同行的其他帮扶工作人员请教交流,因而较好地掌握了企业的生产设施、生产流程、排污环节,为后续检查打好坚实基础。
要学习,更要实践,现场永远是最好的教案。在帮扶工作中,我常带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在一天时间内上下五六十米高的检测平台三四次。虽然每次都汗流浃背,手上、鞋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灰尘,双腿也感到酸痛,但客观准确地调查取证也得到了帮扶组其他人员和企业的认可,两次参加监督帮扶工作,均有典型案例入选。
我深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2021年7月的监督帮扶过程中,得知河南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之后,我们党员同志心系群众,通过自发捐款的方式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2021年10月份的监督帮扶工作中,我还接到秋冬季清洁取暖保障强化监督工作任务,也就是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的“双替代”核查工作。“双替代”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程。这项任务要求我们对太原市、吕梁市的178个村庄进行核查,这可是关系到上万户群众温暖过冬,我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更感觉到心中有一个声音,要求我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份任务。
“双替代”核查工作有三方面挑战。一是核查的人手不够,而核查的村庄数量较多,涉及11个县市、178个村庄、上万的住户;二是这些村庄大部分分布在山沟中,道远且险,有的时候从一个村庄开车到另一个村庄的就要两个小时,左边是山坡、右边是悬崖甚至塌方滑坡的道路屡见不鲜,“双替代”工作开展期间,我们每日行车里程在300公里以上;三是网络信号不稳定,为了进行信息填报,我不得不多次返回村庄的信号塔下或者借用群众家里的网络。
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对群众那种对取暖工程的期盼有着深切的感触。但这些贫瘠的村庄却有着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关心,有着全国人民的不离不弃,有着各项政策、资金的扶持。有群众拿出胡萝卜、核桃、茶水招待我们,我们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但收下了他们朴实而满足的笑容,那笑容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那笑容让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身上的疲倦也一扫而光,我相信山上群众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征程已开始,但没有结束,监督帮扶工作永远在路上。新时代,我将向过去的故事、过去的自己挥一挥手做个告别。有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和千千万万个生态环境人继续踏上新的征程,探索真相、帮扶企业,一起保护这绿水青山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