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经携手走过十年。迈向新历程,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举办之际,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主办《当前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路径与机制》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中东欧研究领域顶级专家齐聚宁波,为推动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开启了一场思想盛宴。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完成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的配套机会,对资源和中间产品的巨大需求,都是中东欧市场的机会,搞好重点国家、重点产业的经贸合作,获得支点,是比较可行的策略选择。
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路径首先转变“中心—外围”模式,我们要逐步替代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部分中心功能;其次是双向投资带动双向贸易,产业间的双向投资,以并购投资为主,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多元化格局。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货物贸易规模正在稳步增长,其中出口主要产品为电工器材、服装、农产品等,进口主要产品为汽车配件、矿砂、农产品、木制品等。迄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近200亿美元。
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中国提供的技术也不断地促进着中东欧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建议未来合作方向与方式可以考虑聚焦国家、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链、产业集群;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制造业“本土化”的竞争加剧,中东欧国家进入了产业后转型时期,特别是在研发先进材料、制造设备的供应等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上游具有核心优势。作为对所有数字产品和服务至关重要的电子产品和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半导体芯片几乎被嵌入在数字经济的所有元素中,是决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这对于制造芯片的原材料产能全球第一的中国来说,在芯片产业链形成新的分工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重要启示。
中国近年来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很大进步,绿色产业与清洁能源的合作是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也将直接惠及相关国家民生。此外,通过扩大文旅合作,推动消费活力释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也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流打开了新的方向。
中国-中东欧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双边贸易增长规模迅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关联不断强化;中国进口农产品增长飞速;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下一步,如何多渠道提升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未来,双边货物贸易依旧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是由双方优势产品的互补性、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所主导的。
在浙江率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的背景下,浙江有条件、有基础,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畅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