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丝路古道商贾往来,贯通东西,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谱写了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壮丽诗篇。如今,双方以真诚互信共同开拓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以平等互利联手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各领域交流交往不断加深。中亚五国各界人士普遍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与中国携手开创更加美好与辉煌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之路。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一句中亚古老谚语道出希瓦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座千年古城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交汇之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城里保存着数十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部分已年久失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在中国和中亚合作走入新时代的今天,双方人文交流不断迭代创新,焕发出更多活力。对于即将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中亚各界充满期待,希望给双方文明互鉴注入更多动力。
33岁的马克萨特·阿比尔加济耶夫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斯坦南部小城札纳塔斯市人。在哈萨克语中,“札纳塔斯”是新石头的意思,这里曾是磷矿石开采和化肥生产中心,人口规模一度达到5.7万。然而,由于产业不够景气,人们纷纷离开这座工业城市,后来全市只剩2.2万人。
阿比尔加济耶夫曾是当地磷矿场的电力工程师,在三十而立之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跳出舒适圈,拥抱“未来”——在他眼中,风能所代表的清洁能源就是家乡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框架下,中哈率先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形成涵盖52个项目、总金额逾212亿美元的项目清单。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就是其中之一。项目于2021年6月竣工投产,成为当时中亚地区最大风电场。从投产到2022年底,项目已发电量达7.5亿千瓦时,极大缓解了哈萨克斯坦南部缺电现状。与同容量燃煤电厂相比,相当于节约标煤25.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7.3万吨。
2020年阿比尔加济耶夫辞去磷矿场的工作,来到札纳塔斯风电项目,成为一名见习风电检修工,开始跟着中国师傅们学习风电检修技术,如今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高级检修工程师,工资涨了一倍多。“中国朋友为哈方带来设备和投资、技术和经验,还培养了在哈萨克斯坦几乎是空白的清洁能源本土人才。风电项目为札纳塔斯市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城市发展迎来了第二春。”阿比尔加济耶夫说。
看到中国与中亚的绿色能源合作正日趋增多,阿比尔加济耶夫说出自己的两个愿望,一个是去中国企业总部参观学习,另一个则是参与到更多的风电合作项目之中。
同是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卡普恰盖有一座中哈合作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光伏电站,中哈双方在项目合作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中哈合作设计、中国设备采购、哈方土建施工、中哈合作管理”。得益于这一模式,项目团队合理进行设备选型和技术方案设计,光伏组件等设备可以经受零下40摄氏度低温的严峻考验,能够确保电力设备在极寒天气下正常运行。
这一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被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其并网投运实现了当地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年发电量为1.6亿千瓦时,为当地减少碳排放16万吨。
札纳塔斯的风电与卡普恰盖的光电两个项目,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绿色能源转型紧密合作的生动写照。面对气候变化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中国与中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既有共识,也有行动。
同样曾为“水”着急的还有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奥伊村的叶夫根尼·雅科夫列夫。在雅科夫列夫的4公顷土地上,种植着1000棵樱桃树、苹果树和梨树,还有三叶草和大麦,为给作物浇水,他天刚亮就要去排队打水,“此前建造的灌溉系统早已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浇不上水是常事”。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当地小姑娘卡西耶特·阿扎玛托夫娜正在为家门口新修的路欢欣鼓舞:“这是我和妹妹每天去学校的必经之路。看这人行道,多么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