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的变化说起

频道:中国大陆电视剧 日期: 来源

这么多年来,高加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矛盾的,也是真实的。人们对他既认同又否定,既赞赏又惋惜,既批判又维护。之所以对他有如此复杂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多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从《人生》到《人生之路》的变化,从这个青年起起落落的一生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笔者想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

事实上,曾经有很多人建议路遥,为《人生》画上一个句点。路遥却对此十分谨慎,在写给责编与知己王维玲的信中,他说道:“唯独对我的主人公高加林,他的发展趋向以及中间一些波折的分寸,我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

这样的改编为何能为观众所接受?答案或许隐含在时代的语境中。生活之树常青,时代奔流向前。受时代所限,小说中的高加林呈现出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哀。而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正经历着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每个满怀冀望的“高加林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可能去改写自己的命运。

或许是对他的迷茫、困惑感同身受,就像有首歌里所唱到的,“徘徊着的,在路上的……那也曾是我的模样”。当下的年轻人,既要面对升学、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又要直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内心焦虑与挣扎,困惑、迷茫在所难免。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烦恼,每段青春也有自己的迷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记载,1969年1月,寒冷的冬天里,青年习近平坐上了开往陕北的“知青专列”。初到梁家河村时,他的心中同样茫然:“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迷茫”。刚插队时,习近平并不能完全调整好心态,“别人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但短暂的彷徨、迷惘后,他拿出了迎难而上的韧性,成了“最壮的劳动力”。

年轻时经历过磨难、迷茫和孤独的习近平,一直以来格外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他都要留出时间,寄语青年。他曾这样与青年共勉——“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非人生的包袱。”

要想和“不安”“焦虑”说再见,就是要坚定信心:相信生活看似平淡,但会一点点向前挪,曾经的挫折、磨难终将和我们作别;相信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才能,需要去探索、发掘;相信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会让每个奋斗者享受自己奋斗得来的收获。

保持恒心。人生是自己的画板,一笔一画都需要自己勾勒,想要色彩斑斓的人生,就需要日复一日的付出,年复一年的坚持。也许现在的你正在为工作、生活而苦恼,觉得日子很“苦”,但只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坚定地向它走去,终将会双向奔赴。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为了加入中国共青团,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张桂梅坚守大山40余年,她人生的大部分时候,都过得没那么舒服,如今的她依然过得很“苦”。但在她的眼里,这种“苦”是一种愿意付出的苦,只为了将孩子带出大山。

关键词: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