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她与湿地共同成长——中国环境网

频道:悬疑电视剧 日期: 来源

长江河口湿地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处,那里人迹罕至,是浮游动植物、中华鲟和候鸟的天堂。近年来,这片湿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其中崇明东滩保护区部分区域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十几年来,崔百惠一直从事湿地保护工作,从科研保护一线到科普教育一线,她与湿地共同成长。

崔百惠3年前加入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但她与长江河口湿地,却有着长达10年的深厚缘分。

读研期间,崔百惠选择攻读水生生物学专业,从事长江口九段沙水域附近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保护中华鲟及其栖息环境。之后,她又加入了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环境教育中心从事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女性从事自然保护事业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在强度更大的野外保护中,女性更加稀缺。我想挑战自己,也想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展示中国女性的力量。”崔百惠说。

为了学以致用,研究生毕业后,崔百惠加入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物种保护科。她的到来,填补了保护区水环境水生生物研究的空缺。“浮游生物是水质的指示器,而好的水质是中华鲟栖息的关键因素。”崔百惠介绍。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长在头的下部。独特的体型特征让它喜欢在水底活动,取食行动迟缓的小鱼小虾。而小鱼小虾主要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因此中华鲟多的地方,水生态系统一般也较为完善稳定。

长江口的中华鲟通常是上游放流的小中华鲟,偶有渔民误捕的情况,误捕后他们会交给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作的5年里,崔百惠成了一个多面手,从埋头做研究,到养殖驯化中华鲟、开展长江口中华鲟及其他水生生物监测、参与中华鲟繁育工作,再到申报科研项目、参与编写科考集等。她或是泡在实验室,或是端坐电脑前,或是行走滩涂上,或是乘船漂江上。

崔百惠一直以从事湿地保护事业为骄傲,在工作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了让保护湿地走得更远的方法。

“在做了很多年的科研工作以后,我发现科普工作对湿地保护同样重要。如果说科研是在保护一线冲锋,那科普则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播种。尤其女性更能发挥优势,在自然教育工作中散发能量。”崔百惠说。

在一次中华鲟主题教育活动中,崔百惠临时承担了接待小学生访客的任务。“孩子们的激情让我很震撼,他们的真诚、对保护知识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我。”面对孩子们的保护热情,崔百惠萌生了参与科普工作的想法,“我尤其意识到,女性天生具有善于培育的特质,可以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和耐心,多承担知识输出和沟通的工作。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教育,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天然地对女性有更多信任感。”

于是,当2020年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物种保护科根据上级要求转由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管理时,崔百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环境教育中心,从头开始,从事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在此工作期间,崔百惠学习编写自然教育课程、规划并成为一名自然活动专职导师,她带队和参与的主题日活动、社区宣传活动、学生自然教育活动及志愿者活动共70多场,还拿到了崇明区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慢慢地,崔百惠也摸索出了一套针对不同人群的湿地自然教育心得。她说:“小学时期的孩子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展示湿地里的物种,告诉他们不同的物种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当孩子到了初中,则可以尝试让他们自主发现湿地里的问题,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比如制作一份互花米草在崇明区的分布图,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针对成年人,让他们了解自然教育对于社会及自身的意义则更为重要。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与自然保护结合是当下自然教育活动的方式之一。但是如何让参加的员工放下手机,真正投入到志愿活动中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崔百惠介绍。

为此,崔百惠组织开展了保护区“清洁湿地”自然教育项目,除了让企业员工深度参与自然保护管理实际工作之外,还会对参与者进行行动前科普,向他们讲解为什么要在东滩湿地捡垃圾,湿地里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湿地里垃圾的构成、危害等是什么,湿地垃圾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揭示这些影响湿地的因素,让志愿者坚定了参与湿地保护的意愿。

以清洁湿地项目为载体,崔百惠和同事组织埃顿、迪士尼、雀巢等单位开展了多期清洁湿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扩大保护影响力的同时,还开展了清洁湿地主题的课程研究,完成了清洁湿地课程教材《湿地卫士》《塑料垃圾的前世今生》的撰写。

除了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工作外,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还致力于搭建自然教育平台体系,联合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组织开展鸟类科普基地自然教育规划工作坊,共同推动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的搭建与运行。

同时,东滩湿地环境与自然教育的提升也为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积极助力。2022年6月,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崔百惠参与推动申遗宣传片、宣传画册的制作和出版工作。未来,她将在更大的平台上,探索社会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

从学校实验室到物种保护一线,再到社会自然教育一线,崔百惠的身份一直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对长江口这块原生态湿地的热爱和对湿地保护事业的坚持。作为一位与湿地共同成长的女性青年,崔百惠的故事也激励着无数自然保护中的新兴力量。

“成长,就是需要不断挑战自己。当我们用动态的视角审视湿地,便会发现其中不仅蕴含着生物多样性与生机,还蕴含着更多自身成长的力量。”崔百惠说。

关键词:她和她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