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计划”是《三体》的名场面之一,也是影视改编需要精心呈现的重点。如何把原著中的科幻场面既真实地还原,又艺术性地呈现?
《三体》电视剧总导演杨磊回忆,他在看原著时就在脑海中构想这个画面,“汪淼拿着望远镜在远处,一直在等待、观察,但其实这个过程又是很快速的。”如何呈现“飞刃”的“千里不留行”,又如何展现人物内心的焦急期待,就像高速摄像机合成的慢镜头,充满了挑战。 来自遥远星球的一封“善意来信”应当用什么形式来呈现?符合当时年代的计算机屏幕视觉效果是什么样的?光影颜色如何选择?《三体》视觉与动画导演陆贝珂分析,在CG制作中,视觉团队考据了电子枪的屏幕设计,采取了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的视觉效果,添加了颤抖特效,就连色彩对比度都有据可查。 主创团队解决了许多类似的细节性技术难题,经过反复研讨、修改,在学术化的推演与观众对原著的期待性之间做了折中和平衡,最终呈现出精彩的高还原度视觉效果。
没有科技的支撑,科幻的想象无法落到实处。在筹备期间,剧组工作人员一起补课,学习了许多科学知识,了解了“为什么”和“怎么做”。“其实我们还是分得很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幻的。”对此,杨磊笑着表示,“其实科幻的作用也不是去精确地传达科学本身,但是它会传达出一种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一种人对外部世界乐观主义的精神。” 作为该电视剧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表示:“我的一个体会就是,科学顾问要干的事是两层。第一层是保证那些跟我们现实科技一致的设定是科学的:各种材料要用什么,地球与半人马座的距离是多少……要保证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对的;第二个方面,对于不一致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科学的想象。你要让这个想象的思路是对的,是可以通过科学去解释的。但它一定不是现在的科学,因为如果都是科学可以解释的,就不是科幻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如何让它符合当前科学认知。” 对科学的想象,也在不断启发着科学家们思考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对于科学和科幻之间的关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副系主任蔡峥表示:“科幻最大的功能是给大家提供想象力。”
《三体》中的“审判日”号巨轮上搭载了高功率的发射设备,以便随时与遥远的三体文明保持联系。以这样的方式与地外文明交流是否可能?蔡峥表示,这样的联系已在现实中存在:“美国旅行者号在太空发射对外信号就是一个例子,而我们中国的FAST射电望远镜也可以做到相当远距离的信号接收。就算把一个手机这么小的东西放到土星和木星之间,我们也可以探测到它。”
“物理学不存在了”——这是在《三体》中,让人震惊和担忧的命题:如果物理不存在,那现实世界是否存在?我们的生命是否真实? 对此,梁文杰从另一视角表示:“如果现实中物理学‘不存在了’,我会非常开心。”他解释,就像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麦克斯韦,物理学或者说科学就在不断经历着推翻过往概念和理论的革命。“‘物理学不存在’代表着我们有无穷的机会去创造。” 王元卓也分享了电视剧中出现的“红岸”计算机的还原历程。他对国内外长时期的计算机型号、款式做了详细的资料调研,并将最终成果汇编成书。这也意味着科幻在现实生活中促生了科技可行性。
《三体》是世界科幻文学中鲜亮的“中国色彩”。电视剧在改编的过程中,也突出考虑了中国元素的呈现。在恒纪元中发展起来的秦国“人列计算机”给观众们带来了观感震撼。战士们拿着“灯”,一队一队列阵,秦腔式的号令冲击着观众的耳膜,那些老腔和古语,是那么铿锵有力,穿透时间的真空,向今人传递着古时智慧和淳厚民风。 杨磊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带有的力量本身就是震撼的,在科幻作品的改编中更有义务将这种力量传递出来,因为“《三体》本身就是从中国土壤里长出来的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