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正是古偶剧、仙侠玄幻剧和韩剧的大行其道之时,《欢乐颂 1》以 7.4 的高分,成为当年最受好评的「现代都市女性剧」。然而随后七年内的后三季,分别以 5.4,4.6,5.4 的低分,引发观众对正午阳光出品的信任危机,可谓兰因絮果。
《欢乐颂 1》的问世,可谓吃尽了时代红利:不管是别开生面的女性题材,还是群星闪耀的卡司阵容,抑或饱满扎实的剧本,又或者仅仅是因为彼时国内女性意识日渐崛起,成就了它的高光时刻。
当女性议题充斥在各大平台被反复辩驳,失去了神秘感和讨论度;剧本、演员又彻底换血,迅速丢失大批原著粉和初代粉,原本代表前锋、治愈的《欢乐颂》,如今只剩尴尬的台词和老套的剧情,唯有一个空洞的名字苦苦支撑。
但在 1 号看来,《欢乐颂》IP 的境遇,牵引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当《绝望主妇》用八季时光成就经典,当《黑暗荣耀 2》里乔妹开始「大杀特杀」,缘何国内系列 IP 剧总是呈现出一道流量与口碑双降的下滑曲线?
在许多观众评论里,剧本和台词受到了大量的质问。
姜文说,影视作品不能只通过剧本来解决问题,叙事需要有冲突和高潮,台词要经得起咀嚼,生出味道。在这种标准之下,《欢乐颂 4》的缺点暴露无遗。
就像人的生长、行走、起卧需要脊椎的支撑,影视作品中的「脊椎」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故事发展脉络的纵贯线」,也指导着「主角的思考和行动」。
在第 1、2 季中,安迪的人设是一位双商爆表、能力卓群的海归女,冷酷的外表下是她时刻担心自己遗传精神疾病的不安全感,这种极具张力的反差人设,彰显了独属于安迪的「人物弧光」。于安迪的故事而言,她在寻找弟弟的过程中思考未来的出路,在和姐妹相处的过程中打开自己,也在感情里时权衡利弊,坚定地拥抱爱情。
比如叶蓁蓁和戴维这条情感线,声称「只谈恋爱不结婚」的成功女性,被冠以「全剧最清醒的头脑」之称,却屡次三番在妈宝男友和准婆婆的挑唆里,陷入情绪崩溃的旋涡几近抑郁、无法自救,是一个「无法与人设自洽的存在」;同样从剧本故事结构来看,因为她的旅途过于平坦,偶尔伴生的小插曲都被轻松化解,观众无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高潮,所以本该是强势 C 位的叶蓁蓁,反而成为了话题讨论度比较少的主角,因此,缺少冲突的剧本,注定了故事的平淡。
《欢乐颂 4》的台词,观感上总是别扭,时而显得低幼化,时而咬文嚼字、词不达意,欠缺可品味的空间。
比如在这段何悯鸿与父母争辩场景里,在试图好好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何悯鸿居然讲出了「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论调,让这句本是宽慰父母长辈的话语,变成了「未经世事假天真」的反抗直言。
同样让人不解的是,在生活化的场景里,偏偏选择了堆砌成语的讲话方式,导致本来容易理解和代入的情节,被尬在原地。
其中叶蓁蓁和同事这句「女生也可以胜任工作」更是有一种梦回 20 年前的错觉,好像这些年关于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权的作品的努力,那些更深层次的女性困境探讨,都被这句话轻描淡写的给卸了劲。
反观 2020 年大爆的女性都市剧《三十而已》,虽然故事平淡,但在台词方面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比如面对丈夫出轨,顾佳躺在放满水的浴缸里大口喝酒,思考着婚姻迷局中的过往,说出了「我只想做他的充电宝,比他知道得多,永远有话聊,难道这成为了他的压力了吗」这样力透纸背、浸满心酸的独白。
真实、冷静、克制,让独立坚强的女性在这一刻兵败山倒,脆弱感拉满,伴随着缓缓沉入水中的画面,给观众最大程度的共情空间,台词的「香味」就这样生发出来了。
而剧本和台词所暴露的问题,指向的恰恰是《欢乐颂》IP 逐渐滑落的核心:
然而,如今连它也都变得力不从心、名存实亡。至少在第 1、2 季中,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人生主题和目标,像一艘巨轮永远朝着目的地前进;而在后两季中女孩,虽然套用了前两季的名头,但是人物似乎失去灵魂,每一次对女性困境的讨论像是为了得出某种结果而曲意逢迎,根本没有对主角的人生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未来依然大雾弥漫,连自己都看不见前方的灯塔,更何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呢。
于观众而言,精彩的剧 N 代往往离不开这两个关键点:
与时俱进的内容与随着岁月增长而带来的成长陪伴感。
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欢乐颂》都是令人遗憾的。
细看《欢乐颂》4 季,不难发现,高开低走的不只是剧集质量,还有对女性困境讨论的「自我阉割」。
2016-2017 年前后,正是古装玄幻仙侠剧大行其道之时,伴随着「大女主」概念的诞生,《芈月传》《如懿传》《花千骨》《武媚娘传奇》强势霸屏,但这些剧对于现代女性来说,除了刷剧一时爽,没有借鉴空间,毕竟当下的时代,文治武功不再流行,如何生存的女性个人议题才是重点。
所以《欢乐颂》的横空出世,填补了当代女性的精神缺口。
《欢乐颂》1、2 季,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五个身份背景悬殊的女人,在 22 楼公寓里成长和蜕变的旅程,过程中有「女性职场歧视的改观」,有「两性交往的恋爱指南」和「对原生家庭破而后立的探讨」,是女性视角作品的里程碑,也是新时代《粉红女郎》精神的具象延伸。
安迪代表了「绝对智慧和强悍能力」,她是天然的白月光,是独立女性的强势代表,也是拒绝附庸的完美样本;
樊胜美是「美强惨本人」,是小女人挣脱原生吸血家庭,决绝迈向独立的吹哨者,是撕开虚伪家庭关系的女性先锋;
曲筱绡,「危险的暗夜玫瑰」,是自由,是精灵,是不被世俗定义的风,是打破矫情的当代波伏娃;
最妙的关关和邱莹莹,她们是万千都市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有血有肉的活着,是敢于承认平凡,拥抱平凡的你我;
「先锋性」和「真实感」,见证了第 1 季的封神时刻。
随之而来的第 2 季,则是因为新鲜之后的「审美疲劳」,不再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加之剧情变得绵软松散,难续辉煌。
而第 3、4 季一蹶不振的终极原因,是「新五美」的人设变得过于纤细扁平。
对比安迪,叶蓁蓁并没有呈现多面向的性格。除了谦虚乐观,日行一善外,人物本身隐约透露着一种平直的线条,被观众调侃为老好人。
像邱莹莹这种小透明女孩,虽然因为恋爱脑被观众嫌弃,但正是因为年轻,自然散发的少女感和稚嫩莽撞的个性,恰恰唤起了观众对于叛逆青春的回忆,反而成了她的个性标签,被大众接受;而 3、4 季中的为爱昏头的何悯鸿,则将这份率真单纯,演绎成了无理取闹,人前人后都有种拎不清的蠢劲儿。
欢乐颂的 22 楼,就像平行世界里的「树洞」,几个女孩在职场里、社会上披荆斩棘,遭逢各种难题,但只要回到这里,永远有一群姐妹陪伴着她们,在彼此吐露心声的时候就会获得那种熟悉稳定的「安全感」。而《欢乐颂 4》的观众也曾留下好评,说永远喜欢 22 楼的氛围,即便这栋楼里人不再是那些熟知的女孩,只要这个氛围还在,就能留住观众驿动的心。
可惜,第 3、4 季的「内容悬浮」后,新五美那种真诚互助的氛围悄悄变了味:从大家自发地凑到一起互相疗愈,变成了问题分析研讨会;她们凑到一起永远是「我有一些问题要请教你」「我有个事和你说一下」,大量的困境都依靠这种说教式的思路解决,姐妹之间的氛围也变得虚假、不真诚。
女性职场歧视,婚配生娃,家暴救赎……这些内容,并不是不能成为一部女性剧的讨论点。重点在于,如何呈现,尤其是如何依托人物与故事来呈现。
不论《欢乐颂》的几部续作,还是像《三十而已》这类引发广泛讨论的都市女性群像剧,不难发现,它们对于女性困境的呈现视角,具有显著的共性——
所谓情感外部性,是指主角的情感聚变与人生体悟,往往来自于生活的暴击、社会的压迫和外部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被动觉醒」,这些改变的来源很很触及人物内在,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探索。
比如同样作为一部美国系列剧集,曾经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绝望的主妇》把目光锁定在了美景镇的家庭主妇们,不过可喜的是,它永远让人惊喜。
传统好妻子 bree,在第 1 季中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一丝不苟的精致盘发和珍珠饰品,时刻得体的言谈举止,无可挑错的家务能力,让 bree 的家人压力山大,似乎在一个真空环境喘不过气来,从欣赏 - 佩服 - 略感压抑 - 渐生厌恶 - 远离,是一条必经之路。
这种塑造是深入人心的,对完美的恐惧也是由内向外生发的。
所以,有了前面的铺垫,才有 bree 这个人物「自省的成长」,在第 3 季中,她的头发开始披散着,有了自然的弧度;在和朋友相处中,适时的脏话调节气氛,令人青眼;虽保持着一贯的优雅体面,仍能在关键时刻扣动扳机,捍卫心中的正义。
除了完美主妇 bree 外,还有为了家庭退出职场的超人妈妈 lynette,总是好心办坏事的天真妈妈 Susan,自私又美丽性感的超模 Gaby,在每一层标签后,都有一些特定的故事待探索。
八季中,几乎每一季都有一个重创或反转事件将已有格局「重新洗牌」。
第 1 季以主角们的好姐妹 Mary 开枪自杀开始,通过她死亡前后的事件,讲清楚了所有人物关联,同时就像蝴蝶效应,这个镇子上的所有家庭的嫌隙都慢慢涌现,随着真相浮出水面,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不得不显露于人前,最终以一团迷雾,但真相呼之欲出的紧张结尾收官。
这种以自杀案开始的大胆的设定,是一种典型的「情节锚定」。
第 2 季,更像是「全员疯魔」的一季,bree 因为丈夫的死亡、家人的不理解而自行搬去精神病院;lynette 发现好男人丈夫居然有私生女,在本就有 4 个孩子的家里咬紧牙关,逼近崩溃的边缘;不愿生孩子的 Gaby 逐渐和丈夫离心,在爱恨纠缠里郁郁寡欢;Susan 则是在和丈夫的相处中发现了他的黑帮背景 ......
随后的几季依然遵循着「打破重建」的规律:自私的女人成了爱女如命、养家糊口的黄脸婆,优雅的贵妇因为孤独而放肆乱交,在合理与逆转中不停变换。
似乎每一次,编剧总能在一个不经意的档口,用一场风暴、一次打击、一轮病痛彻底改写平顺的生命旅途,重要的是,我们在哭笑中,见证着主妇们「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在一次次女性的生存困境中重拾希望。
同样《黑暗荣耀》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走向也值得借鉴。
初看之下,以为是一段很典型的东亚复仇故事,好在情节推动中,出现了复仇不必带有悔恨,忍耐在坏人面前不是美德这类「非东亚价值」的描述,同样最终的结局也并没有选择拥抱伤痛和原谅罪人,而在压抑中痛快爆发的欧亨利式结尾中落下帷幕。
《欢乐颂 4》的结尾,何悯鸿依然执迷不悔地选择爱情,不惜与朋友家人反目,等待她的还有生活更残酷的鞭笞;叶蓁蓁没有选择和戴维分手,但横亘在算计的公婆与懦弱的男友之间内耗,是她最大的压力;郭声扬突然消失,打乱了露西的生活节奏,而李其行的折返或许是另一种反转;朱喆依然处变不惊,虽被戚牧构陷,仍能漂亮反击;余初晖也终于不再隐忍,逐渐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阴影 ......
欢乐颂 22 楼的故事尚未停止,但我更希望在《欢乐颂 5》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女性自身的醒悟与成长,无关爱情,无关职场,更无关家庭,仅仅是对于个人的交代;更重要的是,希望下一部拥有「颠覆过往的勇气」和「打破重建的信心」,不要再一次蹚进那条错误的河流,毕竟在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投入市场的今天,留给系列 IP 的时间已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