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里的时候,雄壮的国歌响起,罗甸县第四小学的师生们照常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这是一所拥有1300多名留守儿童的山区小学,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温暖,给孩子们带来温暖的不只是阳光,还有汪付珍和全体教师的亲情守护。
汪付珍在这所村级小学担任校长期间,学校历经了三次搬迁,从刚开始的几间破瓦房发展成为花园式学校,学校也从村级小学升级为罗甸县第四小学,成为罗甸县的“明星学校”。
到和平小学的第三个月,汪付珍做出了一个让村民们咋舌的决定——搬迁学校。因为老校舍年久失修,加上不通水电,不利于今后学校拓建发展。汪付珍提议,将学校搬迁到一公里以外交通方便的河岸边。但是,提议很快遭到了村民们的反对。
为了说服村民,汪付珍一户一户地登门造访,把她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学校搬迁之后带给孩子们的好处讲给村民们听。她的苦口婆心打动了村民。村民们积极帮助学校搬迁,肩扛马驮,分文不取。但她不愿意让村民们白干,自己掏钱买了马料补贴给村民。“80元搬了一所学校。”回忆起当时搬迁的情景,汪付珍依然记忆犹新。
新学校安顿下来后,汪付珍把走访的范围再次扩大,几乎覆盖学校教学区域内的大小村寨。因为是布依山寨,许多偏远村寨的村民不愿意让家里的女孩子上学读书。当汪付珍看到那些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到了上学的年纪仍在家干家务做农活时,她心疼不已。
“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那只能办寄宿制学校。”2003年,汪付珍又一次大胆创新,四处筹措资金,采购水泥砖和石棉瓦,发动学生家长、当地村民和老师到自留山上砍椽皮和檩条,为了抢进度、赶上开学时间,她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搭建起160多平方米的简易棚子,让路途遥远的60多名学生安心住在了学校,开了罗甸县小学生寄宿制的先河。
因为实行小学生寄宿制,龙坪四小的老师们要比别校的教师多出额外的工作量,每天负责给孩子们做饭,还要负责辅导住校的学生,轮流值班守夜。为了给老师们做好表率,汪付珍坚持一年四季每天早上6点过钟准时到校,和老师们一起照顾学生,晚上十点以后才回家。
她克服学校无工勤人员、无生活老师、无医务人员、无安保人员、教师编制不足、资金短缺等困难,每天早上6点半钟准时到福利院,和带班老师一起照顾学生的起居,为住校生烧开水、做饭、洗衣,然后再把学生送到职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又把学生送到福利院住,直到学生们都熟睡了才回家,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
罗甸是贵州省易地移民搬迁人口最多的县之一,同时又是贵州省劳务输出大县,近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多年来,移民子女和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县委、县政府的大难题。
在汪付珍的带领下,罗甸四小成功探索出“留守儿童以校为家·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的管理模式,提出的“家园办学”教育理念,让留守儿童感受了“家”的温暖。
罗甸四小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在校学生2471人,其中留守儿童1683多人,住校生1224多人。为了让离开父母的孩子有人管、有人疼、有人教、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营造“像家庭一样的学校,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像兄弟姐妹一样的同学”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