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文艺评论|石川:不一样的《长空之王》

频道:中国大陆电影 日期: 来源

这些影片都是各个时期国产军事片的经典之作。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策略,那就是在军事装备落后、物资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去突显人的精神力量和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包括指挥员对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包括党对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军民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包括“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品格与战斗意志。

在我国新时代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伟大成就的历史条件下,《长空之王》可以说是第一次跳脱了传统的叙事惯例;第一次将以歼-20为代表的国产先进战机作为铺陈剧情的主要架构;也是第一次在军事装备上以一种“平视对手”的眼光来展示人民空军的全新形象。

不过,装备再先进,武器再尖端,也无法取代人的作用。“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这一条永远不会变”,此一论述同样适用于国产军事片对人与武器装备关系的理解和表现。毕竟电影也是“人学”,如果电影不去塑造人物,不去表现人物灵魂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它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方面,《长空之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不遑多让。影片以雷宇(王一博饰)、张挺(胡军饰)一主一辅、一幼一长两个人物形象,概括和勾勒出了我军两代战机试飞员的不同性格和命运。雷宇这条线主要讲述“成长”,张挺这条线则聚焦于“牺牲与奉献”。

剧情对雷宇成长的描写,采用的是一种与电视剧《士兵突击》(2006)类似的“兵王养成”的故事原型。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所谓“许三多式的逆袭”——让人物在重重逆境和反复的挫折中不断成长。雷宇的成长也划出了这样一条“逆袭”的弧线。他出身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外语水平好,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除了从军之外,他的人生还有许多别的选项,可他偏偏去当一名飞行员。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价值期许的人,一个渴望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人。

作为90后的一代军人,雷宇身上有着若干让许三多那一代农村兵完全无法想象的时尚个性。比如他宿舍里堆放着酷炫的电游装备,还有以他代号“舒克”命名的玩偶模型。尤其是,他的工作环境到处都是满满的科技感。对现代军事科技的深度掌握,让雷宇这种新一代“兵王”,不论在军事理论、战略思维还是作战能力上,都与许三多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影片开头,雷宇因为在原部队作战演训中表现出高超的飞行技术而被张挺选中,成了一名新一代国产战机的试飞员。但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优秀的背景和履历,使得雷宇在与同伴相处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顾盼自雄、舍我其谁的傲娇感。他甚至都不把试飞员这项工作放在眼里,嘴上尽管不说,但心里却始终只对前线作战情有独钟。或许正是这种个性上的不成熟,才让雷宇在试飞过程中屡屡犯错,甚至出现过三次重大险情,最终被罚去伞库从事最基层的包伞工作。

在与自我的持续角力,以及在与队员的不断磨合中,雷宇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要去赢别人,而是要首先战胜自己。他从观察伞包的构件开始,对脱伞装置进行深入钻研和反复改良,最终在试飞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试飞成功增添了助力。这一过程,为雷宇的个人成长划出了一道完美的“V”形弧线。同时,它也为年轻一代中国军人揭示出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只有将个人志趣与国家与军队需求彼此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与雷宇相比,张挺的形象似乎要显得更沉重、更悲壮一些。某种意义上,他与雷宇同样优秀,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只不过,他不像雷宇那么幸运,刚好赶上了一个军事科技大爆发的时代。按照他的说法,中国空军三代试飞员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第一代靠的是勇气;第二代,也就是他自己这一代,靠的是技术;到了雷宇这一代,试飞员都必须达到专家级别才能胜任。所以从张挺身上我们才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把试飞员比喻成是一群“刀尖上的舞者”,因为他们是一群为了强军事业敢于去搏命的人。

但张挺心里十分清楚,过去那种靠勇气飞行的做法,有时候会显得代价过于高昂,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就是它的体现。作为过来人,作为试飞大队的领头人,张挺内心最大的渴望,其实就是让每一个试飞员都能够安全返航,安全回家,陪着他们的孩子一起长大成人。但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没能做到,而是带着对家人、对战友的万般不舍,和战机一起坠毁,在电光火石的迸发和熊熊烈焰中,化作了守护祖国蓝天的不朽英灵。

关键词:长空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