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赐予我无价的美德。过去一年在圣母修道院的日子非常愉快,我很开心地期待正式成为修道院的一员,与慈爱的天主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我出生于1909年9月26日,是家里七个孩子中的老大......在修道院见习的一年中,我教授化学和二年级拉丁语。承蒙上帝恩宠,我愿倾心尽圣职,以宣扬教义,并完成自我修练。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会有什么差别,但是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
修女1在98岁的时候仍然很健康,而且很少生病,而修女2在59岁的时候中风,不久就过世了。
那么健康情况和宣誓词又有什么关系呢?回头再仔细去品品她们的宣誓词。
修女2的宣誓词似乎是在说套话,就像抄思想汇报一们,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无关痛痒的事,我一开始就是这样认为的,随便写个东西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这两位修女不是个别的研究对像,她们是180位修女中的两位,研究的课题是幸福感和长寿之间的关系。
因为她们的生活都很规律,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也大都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总之她们吃喝拉撒睡都很像,这样就可以排除生活方式对寿命的影响了。
按理说,在相同的环境下,她们的寿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结果却差别很大,就像修女1和修女2一样。
我想修女1所用的积极词语不是伪心去写的,纵然出于某种原因想伪装,也没必要在自传中伪装吧,如果在自传中用到这些表达幸福的词语,那么她应该是幸福感很强的人。
在这180名修女中,类似修女1这种幸福的修女90%都超过了85岁,而比较平淡修女2们只有34%在世。
到了94岁,修女1们仍有34%在世,而修女2们只有11%在世。
这种差异是很巨大的,或许还有很多变量影响着她们的寿命,但是研究人员最终还是得出了结论,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里所表达幸福感的强弱程度。
注意这里用的是唯一相关,对此我还是觉得有点悬,如果说把唯一相关换成最相关我可能就接受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排除掉一些偶然因素,一个幸福感爆棚的人极极其可能是一个长寿的人。
看过这个研究项目之后,我也在思考,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和修女写自传相似的事。
最相似的事我想莫过于工作中总要写一些没有用又不得不写的东西,比如思想汇报了,年度总结之类的东西。
我们认真去写了吗?是用修女1还是用修女2的态度去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