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有哪些特色内容与活动?
和平公园自然中心位于公园的西北角(6号出入口附近)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改造前为茗香榭茶室。自然中心建筑面积236平方米,包括生态展示馆、自然教室2个场馆;室外面积1864平方米,包括自然友好生境区、低碳堆肥区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与达成 “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打造的 “人人共建共享”自然科普与低碳的公园示范点。
生态展示馆是上海城市公园探讨城市生态的首创案例,分为土生土长、绿意盎然、泽被万物、不速之客四板块。展示馆以原创理念结合多学科前沿成果,以实景结合、仿真生境,游戏互动等方式,展示土壤、森林、湿地三大本地生态系统,并探讨入侵物种问题。
土壤生态展示区以上海成陆过程为引子,讲述上海地区土壤类型与沉积物类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生态环境重要性、土壤固碳的机制及重要意义,设有展现上海地层观察和上海历史海岸线变化的互动装置,以及模拟生物降解科普的互动游戏。展品包含滴水湖区域采集的柱状岩芯,历史可上溯至三万年前。
森林草地生态展示区装置有森林一角的大型仿真生境,提供地上、地下,多角度、多方式、不同放大倍数的观察视角,用以观察和体验上海本土森林和草地生态的原生花卉、大型土壤动物、植物根系、真菌等类群。该区装置有五个生态缸,分别饲养并展示上海地区的四种昆虫与一种爬行动物。展示区包含大型3D打印蜜蜂模型与3D打印黄鼠狼捕鼠生态模型,并设置有分别介绍城市公园常见鸟类与哺乳动物的互动装置、饲养活体蚂蚁以提供行为观察的人造蚁穴,以及体现本土植物多样性的原创互动游戏—“寻花”。
湿地生态展示区设置有分别模拟上海地区河湖湿地与溪流湿地环境的两个大型原生缸体,同时提供水下生态、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不同观察视角。展示区包含有大型3D打印萤火虫模型、蟹类标本、小型水生动物透明标本、鱼类翻模标本、爬行动物翻模标本等设施,并设置有互动多媒体湿地生物图鉴、模拟湿地芦苇丛中水生鸟类的仿真景观,以及探讨硬化堤岸和福寿螺入侵物种等生态问题的互动装置。
外来入侵物种板块展示了来自五个大洲的全球100种最有害入侵物种案例,并装备有体验五种入侵物种如何在大陆间移动的互动装置。
自然教室构建了儿童友好空间,除课程活动区外,还包括科普读物和绘本阅读区、自然收集物观察体验区、种子交流站、自然手作交流分享区等区域。在教室空间内设有以秤锤树果实为原型的水吧、以上海代表性城市哺乳动物貉为原型的原创儿童游具、以启蒙儿童动植物识别理解能力并建立对自然亲切感为目的的互动挂毯教具等设施。此外,自然教室将结合大学、科研机构的服务力量,与生物爱好者以及其它公益组织联动,邀请爱好者领袖与专业人士开展讲座,进一步服务周边居民、社区和学校,提供生态技术和自然知识科普,打造“家门口的自然教育课堂”。
自然中心室外区域分布有景观小品、互动装置及科普标识牌等生态科普设施,同时设置低碳堆肥区,在增加场地趣味性的同时为市民提供生物多样性和低碳等相关知识,并向周边居民传授生态技能,培养生态意识。
自然友好生境区装置有蜻蜓、赤腹松鼠和蛙类等景观小品,均布置在动物的对应生境,用以儿童的自然观察启蒙;小朋友们可以在活动中参与涂装改色,了解上海原生物种特征。景观区域设有多件放大镜,供儿童对自然进行细节观察。
分为动物足迹系列,鸟类科普板,诗经花卉知识转筒,以及土壤固碳科普箱等。动物足迹系列包含有翻盖猜动物的立式互动装置和隐藏在地面的动物脚印雕刻板,用以儿童的自然观察启蒙。鸟类科普板包含有上海城市公园代表性的12种鸟类的形象、名称及叫声。诗经花卉知识转筒结合诗经花园小径,包含六种诗经植物的古称、今称、诗文和科普介绍。土壤固碳科普箱上印有土壤固碳相关科普知识;箱内种植有不同根系深度的植物,可通过开启翻板观察植物根系生长情况。
模拟微生物将有机垃圾分解为养分的过程,鼓励市民参与到生态堆肥行动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自然中心是和平公园在挖掘自身自然条件与历史底蕴基础上,以“低碳”为主题,打造的一处家门口自然课堂与小小博物馆,兼具有自然课堂、展示空间功能,以生物多样性、低碳与公共参与为特色,构建市民共建、体验、记录本土生态多样性的空间。自然中心以和平公园生境为起点,讲述上海的自然地理特点、本土动植物知识、渔农文化传统,为市民提供了观察现代国际化大都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视角。自然中心计划通过各类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区环境建设,以自然教育为出发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低碳的意义,培养生态观察和自然教育志愿者,提高社区活力。
今后,自然中心还将与“上海教育电视台《一起来成长》节目外景基地”及“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小记者采访实训基地”联动,以关心教育、健康成长为宗旨,打造沪上亲子教育、本土生态多样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与低碳理念实践的示范点,构建链接城市社区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纽带。
有兴趣的朋友可在线报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