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北京饭店、六国饭店与东方饭店并称为“北京三大饭店”。如今人们对前两家饭店耳熟能详,但对东方饭店则知之甚少。其实,东方饭店——这家中国饭店史上最早由国人按欧美标准投资经营的饭店,因为它积淀了与“北京”、“六国”等由西方人经营的饭店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的趣闻轶事,因而留下了老北京的深刻历史痕迹。
元朝初年,一个法号“水浙”的和尚云游到元大都,在南城一处大水塘旁结庐修行、终至坐化。当时人们为纪念这位有道高僧,把他的草庐改建成一座寺庙,人称水浙庵。明万历年间,朝廷将水浙庵翻修扩建,并改名万明寺。据《光绪顺天府志》描述“殿宇颇崇丽,称巨刹也”。
古代大型寺庙多为迁客骚人旅途栖身之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游历至京,就在万明寺寄居了一年多。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的《鬼趣图》便是这一时期在寺中创作的。万明寺随封建王朝没落而荒废,光绪末年京师地图上徒有其名,而实无其影。
万明寺虽然圮废,但其四周早已形成了著名的“宣南文化”圈:东北有京城商业中心“大栅栏”商业街,有钱市胡同、施家胡同、西河沿等钱庄票号最集中的金融区;西北有北京最大的文化商品市场“琉璃厂”书画古玩街,有永兴庵等清末民初最热闹的报刊批发市场;西面有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三十多所各省府县会馆,有大量早期的剧社、戏班;南面是北京最有文化品位的陶然亭;东南则是京城民俗娱乐中心——天桥;正北一街之隔就是灯红酒绿的八大胡同。全城80%的剧场影院、报馆报社和著名饭庄星罗棋布于其间。在这个集老北京文化之大成的圈子内,三教九流汇聚,五行八作云集。1935年出版的马芷庠著《北平旅行指南》评述当时的南城说:“北平有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之分。其四城之繁华,盖以南城为最也。南城多巨贾,一切银行、绸缎庄及旅馆、饭店莫不罗列于此,更以八大胡同温柔树帜于南城,公子王孙以及阔老冶游之辈,成群结伙,徘徊于路途者,不可胜计,尤以华灯初上之时愈形热闹也。”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京都市政公所(其职能接近于市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兼任督办。该机构组建后立即实施了“香厂模范新市区”规划。“香厂”原是万明寺旁大水塘干涸后形成的空旷荒地,清朝末年厂甸庙会连续三年在此举办,当时已经繁华如市场。新市区规划全面采纳西方国家城市建设先进理念,运用当时最新的市场运作手段操作。先由政府出资,以香厂为中心,在规划区内修筑了十四条道路及电线、电话线、自来水管、下水管等基础设施。各道路均为沥青铺路、方砖墁道(人行道),并栽种德国进口槐树。其中,东西主干路横贯香厂旷野,叫“香厂路”;南北主干路因从万明寺旧址中穿过, 故命名为“万明路”。两路交叉处,建有一个欧式圆形中心广场,广场上设置了北京第一处路灯和第一个交通岗亭。
随后,市政公所将道路两旁所有地块分段标号,规定租期、房屋样式(由西洋设计师出图纸),标明底价,对租地建房者公开招标。由于香厂原属官地,地价优惠,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人踊跃竞标,短期内就建起了成片的西式小洋楼。除居民住宅外, 烟草公司、化妆品公司、绸缎店、百货店、茶馆、饭庄等计一百余家商行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皆兴隆热闹, 甚至连国际知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也齐聚万明路、香厂路。
1917年,在中心广场东北建起一座由英国人麦楷设计,占地约四亩,局部高七层,面向西南方广场的“香厂新世界”。它仿照上海“大世界”格局,内设剧场、影院、演艺厅、舞厅、中西餐厅、娱乐厅、购物商场、屋顶花园等,是京城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娱乐项目最新颖的室内娱乐场,也是全城较高的建筑。处于“宣南文化圈”中心的香厂新市区初具规模,便成为北京最繁华热闹的地段之一。当时的上海《晶报》描述:“北京香厂一带,电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车如流水马如龙,宛然上海风景。”
这么好的地段,这么好的发财机会,有眼光的投资人对此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志在必得。
随着新世界游乐场激烈竞标尘埃落定后,众商家纷纷转而竞争位于中心广场西北,与新世界隔万明路相望的地段。在这场角逐中, 武定军——即北洋新军驻京转运局以“张松寿堂”的名义,致函京都市政公所“承领香厂地亩拟盖造西式洋楼”,推出建造新型高档饭店方案,一举中标。饭店为股份制性质,经股东会议决定,名称定为“北京东方饭店”,经理由股东之一、宁波人邱润初担任。
1917年8月8日,东方饭店正式注册成立。1918年2月19日,东方饭店楼宇在古刹万明寺遗址上落成,京城各大报纸当天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
时至今日,万明路老住户中还流传着“袁世凯六公子是东方饭店后台”的说法。袁世凯孙女,现居天津的袁家倜老人说:“东方饭店有袁家的股份,小时候大伯(袁克定)常带我去那里吃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