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硕 摄影/王学民 统筹/陈威】马文瑞,16岁入党的他,后为创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和劳动部部长等职务,1978年,马文瑞成为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1984年补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毛泽东曾给马文瑞题字——“密切联系群众”。
近日,马文瑞之子、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马晓文接受了大白新闻专访。他在采访中回忆道,父亲身教重于言教,一件军装穿了12年,使他印象深刻。儿时的马晓文,有时会在习仲勋家中过周末,习叔叔曾教导他们共产党员不是当官的,而是勤务员,是为劳动人民端茶倒水的。
近日,马晓文接受了大白新闻的采访。据他讲述,1912年11月,马文瑞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今子洲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6年,14岁的马文瑞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米脂县三民二中上学期间,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被迫离校,从此全身心投入秘密革命工作。马文瑞先后任共青团绥德西区区委书记、共青团绥德县委书记,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时进行革命非常艰难,不仅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也随时会有人叛变,而马文瑞于这样的情况下在陕北发展党员。
父亲常常跟我们讲”无定河畔六烈士”的事迹。马晓文称,1933年7月,时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兼团特委书记的马文瑞同陕北特委代理书记马明方在葭县主持召开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会后,马明方、马文瑞等来到米脂县,准备起草、修改这次大会的正式文件。特委委员王兆卿、毕维周赴工农红军安定游击队,推动武装斗争。
7月30日傍晚,王兆卿、毕维周等人来到在镇川堡小学任教员的中共米脂区委书记崔明道家里时,被叛徒发现告密。7月31日天刚亮,国民党军队包围了崔家,王兆卿、毕维周、崔明道、高禄孝不幸被捕。当夜在米脂城内同时被捕的,还有区委交通员高庆恩、区委宣传委员王守义。
8月3日早上,这六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士兵枪杀在无定河畔。
与此同时,敌人也在抓马文瑞及马明方等人,年仅22岁的马文瑞翻墙逃出保下了性命。马晓文认为,父亲因为建立了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所以天不怕地不怕。
据悉,1935年,马文瑞作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吴岱峰等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领导同志一道,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为陕北红军完成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把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使之成为“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马文瑞先后任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参与组织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党大讨论,成为解放思想的先声。
1940年12月,马晓文出生在甘肃省陇东庆阳。1944年9月随父母到延安,1954年在北京101中学读书。
马晓文儿时的家庭条件很艰苦,他是靠吃羊奶长大的,而马晓文的妹妹出生时,奶已经不够吃了,便只能将她交给老乡抚养。
1947年,马晓文见到5岁的妹妹,告诉她自己是其哥哥时,却被咬了一口,原因是她在另一个家里已经有了哥哥,而对马晓文这个哥哥却没有什么印象。但无论如何,他的妹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活了下来。
马晓文认为,在艰苦的条件下,党和民众之所以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大家像一家人,是老百姓养活了我们,所以要一辈子密切联系群众。
而毛泽东曾经给马文瑞的题字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马晓文回忆道,父亲平时很严肃,办公桌上的物件我们不能随意乱动,吃饭时不能把饭撒在桌子上,并经常告诫我们粮食来之不易。家里的衣服也常是兄弟姐妹间,年龄大的穿完再给小的穿,或是将男孩的衣服改成女孩的衣服再穿。
马老在家不经常说教,但是我们要学着辨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所以,令马晓文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父亲身教重于言教。
马晓文的家中摆放着一件八路军的灰色军装,而这件军装曾被马文瑞从1937年穿到1949年。起初,马晓文以为这件军装是布料的,然而这件被马老穿了12年的军装却是麻纱的。马晓文称,当时这种料子的军装是旅级干部穿的。
“与我而言,父亲没有对我说教,但是他一件衣服穿了十多年,这种做法被我看在眼里,使我印象深刻。”
习仲勋叔叔:我们不是当官的,而是要当老百姓的勤务员
图为马晓文(左)与习富平(右)的合影
1949年,马文瑞随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进驻西安,投入到了接管城市的工作中,马晓文也辗转和父亲一起到达了西安。马文瑞是西北局最后一个书记,直到1954年西北局被撤销,马文瑞被调到北京做劳动部部长。
马晓文先于马文瑞来到北京,在育英小学读书。幼时的马晓文与习仲勋长子习富平(习正宁)成为“拜识”,因为父母还未调来北京工作,有时他会在习仲勋家中过周末。
据马晓文回忆,他在习叔叔家过周末的时候,习叔叔经常会问“你们以后到底要干什么”。
马晓文说有一次,吃完饭后,习叔叔叫他们:“你们过来,给我回答一个问题。”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953年冬天的事情,当时他小学快毕业了。“那一次,习叔叔教育我们一辈子要为人民服务,不是做官,是要做事,当一辈子人民的勤务员。”
“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语,老百姓说:‘一代做官,十代打砖’,你们到底是做官呢,还是打砖呢?”习富平答道:“我们打砖。”马晓文也赶紧跟着说:“我们打砖,我们打砖。”
“我们这些共产党员不是当官的,我们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怕孩子们不懂,习老继续举例道:“我们是勤务员,是给劳动人民端茶倒水的,懂了吧?。”马晓文至今对习老的这些话印象深刻,“做事情的时候,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
“马老要求我们从不对外宣传父亲是大官,跟别人家里比官职大小是荒唐的。”马文瑞教育还在上学的马晓文要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要求他们以后要自食其力,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能让家里养着,也不能让老百姓白养着。
1959年,马晓文高中即将毕业,马文瑞提出希望马晓文报考科学类院校,建设祖国。马晓文说,虽然学习上父亲没有过多要求,但有一点老人家很清楚,就是不要搞政治。“我们这代人搞政治的太多了,你们这一代的任务,是学习真本事建设国家。”
1965年,马晓文在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78年他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了三年英文,由于英文出色,学习的又是飞机相关专业,1981年马晓文进入了中国民航局国际司,成为了一名民航业务商务员。
1988年至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经过24年的集体奋斗,马晓文为两岸双向直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发生。当然,这也是马晓文一生最为之骄傲的一件事情。
关于此事,马文瑞曾跟马晓文说,你们做这项工作,要像我们当年做东北军的工作一样,要去当地交朋友,不要“干叫唤”。
马晓文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
2003年11月19日深夜,马晓文与马阿莉、马晓力等人在医院值班看护马文瑞。“父亲从睡梦中醒来,头脑似乎格外清醒,他抬手示意,让人扶他坐起来,几乎是用他最后的气力写下了‘我想延安!马文瑞2003年11月19日’几个大字。”
1990年5月18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彭真同志应邀担任名誉会长,马文瑞当选首任为长。父亲一辈子的延安情结延续到了儿子马晓文身上。退休后的马晓文担任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继续为弘扬延安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部分资料来源: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官方网站、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