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耶尼切里新军:新秩序部队的组建与建立,为帝国带来新式炮兵
新秩序部队最初的成员来自于在1787-1792年战争中俄国军队与奥地利军队中的土耳其裔叛逃者,科卡·玉素甫帕夏对这些投效的叛逃者们进行了审查,将他们组建成了一个连级规模的单位并装备以缴获的武器。由于之前对耶尼切里失败的军事改革已经激起了耶尼切里对苏丹法令的反抗,为了不进一步刺激耶尼切里反抗政府,这支部队在1792年4月被秘密转移到了于斯屈达尔。来自英国的外交官为这支部队提供了武器与装备,几名受雇的法国军人充当了训练这支部队的军事顾问。
最初这支小部队仅有468名士兵和20名军官,居住在简陋的小木屋内,士兵们按照军事条例一天训练两次,苏丹时视察这支新部队确认其状态。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苏丹不再将这支军队隐藏起来,而是将其划分到了宫廷卫队的编制下,在建制上成为了宫廷卫队的步枪兵分队。
为了确保耶尼切里新军不会阻挠新军队的建设,苏丹不仅尝试从耶尼切里中征调兵源加入新秩序部队以消除二者间的隔阂,还下令用让新秩序部队和耶尼切里部队用相似的方式进行射击训练以确保新秩序部队的训练模式不会引起耶尼切里的反感,苏丹最后还和耶尼切里部队中的高级军官签订了一份要求耶尼切里不干涉新军队建设的协议书。
塞利姆三世的举措在短期内有效避免了耶尼切里对苏丹组建新军队的举措实施干预。新秩序部队的建设得以迅速推进,第一个团在1795年完成组建,全团官兵总计1602人,大部分新兵均是从首都招募的待业青年,全团共下属12个连队,每个连由100名装备火器的士兵组成,步兵和炮兵们混编在连队内。在3年内,新秩序部队的驻地设施由之前的小木屋扩展为了3座兵营、1所步枪工厂、两座清真寺、一所军事技术学校。第二团与第一团编制相似,于1799年组建完毕。
尽管塞利姆三世试图以严格的规章来要求新秩序部队,但是耶尼切里部队所出现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新秩序部队,苏丹同样难以在新部队中建设起严明的军事纪律。由于财政上的窘迫迫使苏丹停止追加新的预算,新军士兵们无法取得足够的军饷,因此士兵们时常离开军营到周边的市场上从事贸易或其他职业,这种现象使得新军士兵们常常错过军事训练与军事演习。
在1798年法国入侵埃及后,奥斯曼帝国将新军部署到了阿卡地区防御法军的进攻。尽管新秩序部队对阿卡的增援扭转了阿卡地区的战局,但是新军士兵普遍出现了畏战情绪,大量士兵从军营逃跑,而军官们为了私吞逃兵们的军饷凭证放纵逃兵们逃离军营,根据统计,逃兵数量一度达到了新军士兵总人数的15%。
为了维持足够的士兵,从1799年开始塞利姆三世逐渐将征兵范围由首都扩展到了整个安纳托利,政府期望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每个村庄中征募2到3名适龄青年参加新军。为了吸引适龄青年们参军,政府将之前士兵们按季度领取军饷的模式改革为了按月领取军饷,新兵们被承诺将来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军官,且没必要一直保持高强度训练,士兵们将会在军队内享受轮休。
在服饰上,政府向年轻人们承诺,如果他们加入军队将可以穿着象征特权阶级的绿色制服与西式的围巾。为了防止农村家庭阻止青年入伍,帝国承诺免除参军村庄内所有居民部分赋税。尽管奥斯曼帝国在地方征兵事务上给予了诸多承诺与优惠政策,但是青年们即使失业也不愿意参军去打仗,新军的组建在征兵问题上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为了获得足够的兵源且缓解中央的财政压力,1799年之后塞利姆三世下令改变了新军的组建模式,塞利姆三世要求地方长官们从当地招募新兵送到新秩序部队的军营接受军事训练,新兵们在接受完新式的军事训练后将返回到之前接受招募地方,地方长官们应以这些士兵为核心按照中央政所颁布的军事条令来组建一团新军。共有9个安纳托利亚地区的省份响应了苏丹的法令,尼代、贝伊谢希尔、安卡拉、屈塔希亚、开塞利、博鲁、卡斯塔莫努、阿克谢希尔、艾登9个地区总共为于斯屈达尔的新军兵营送来了1.2万名新兵。
按照一位在安卡拉负责新秩序军队组建工作的阿贾的记述,他总共在安卡拉招募了750名新兵并将他们送到了于斯屈达尔的新军兵营接受训练,当士兵们接受训练返回后,这位阿贾向苏丹申请了一笔款项扩大了军队的军营,并持续招募士兵加入这支由于斯屈达尔返回的队伍,按照苏丹的要求,这位阿贾很快按照标准组建了一个由12个百人连队组成的团。在地方的协助下,新军的建设工作得以迅速推进,新秩序军队的总人数在1801年超过了9300人并在1806年被解散前达到了22468人。
安纳托利亚地区地方上的新军部队组建工作较为顺利,但是在鲁米利亚地区,征兵工作受到了严重的阻挠,奥斯曼帝国在鲁米利亚地区的领土大多在地方阿扬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个半独立的小王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托卡达凯莱·苏莱曼阿贾与约阿尼纳的泰佩伦尼德·阿里帕夏。托卡达凯莱·苏莱曼阿贾事实是上一名地方土匪领袖,在发动叛乱与接受招安的状态间反复摇摆,与奥斯曼·与帕斯帕诺卢一样成为了帝国在巴尔干动荡的根源。
而受限于财政的约束和避免陷入大规模内战的考量,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只能选择反复地原谅这些发动叛乱的地方权贵,或者依靠其他的地方权贵在地方叛乱问题上发挥军事作用。鲁米利亚地区阿扬阶层的崛起使得奥斯曼帝国政府奥斯曼帝国在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难以有效的对鲁米利亚地区形成有效的控制,帝国不得不与这些半独立的地方阿扬们建立起盟友关系,将军事责任分摊给地方领主,鲁米利亚的军队与叛军事实上几乎完全成为了地方阿扬们的私兵,奥斯曼帝国不仅无法从鲁米利亚获得兵源,还不得不间歇性的将部队派往鲁米利亚地区清剿叛军。
利用地方势力组建新军的做法尽管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充了新军的人数,但是不可避免地使得部队的人员素质出现了下降,除了在1795年与1799年由苏丹亲自负责监督组建的两个团外,其余由地方上的阿扬们组建的团均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这些地方上的团普遍训练不足、军纪松弛、缺乏拥有专业素质的军官,对阿扬们的忠诚高于对苏丹的忠诚。在战时,这些新军与之前的旧军队一样出现了动员困难的问题,许多人员拒绝按要求参战。而在战后,这些新军同样像之前的旧军队一样成为了地方匪患,对地方村庄中的村民进行了劫掠。
总体而言,新军的组建没有能够像苏丹预期的那样帮助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恢复对地方的控制,新军有限的人数无法有效的干涉鲁米利亚的局势。而在安纳托利亚,在地方上新建的新军事实上和之前的旧军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地方上新军部队的建设不仅没有实现稳定地方的预期目标,反而成为了地方上新的动乱源头。
塞利姆在改革军队的同时也对国内的军工产业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在火药制造上扭转了之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出于对炮兵的重视,塞利姆三世重整了伊斯坦布尔的火药工厂,并在伊斯坦布尔郊区的的阿扎德靠近水源地的地方兴建了一所新的火药工厂。这两家工厂在1798年共生产了100000坎塔尔的火药,这些火药同进口自英国与荷兰的火药一样,质量上乘,充分的满足了奥斯曼帝国的火药供应,在加里波利、萨洛尼卡、伊兹密尔产能落后的旧军工厂相继被关停。
在火器制造上,塞利姆三世于1793年对托普哈内铸造厂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同时重启了之前托特所建立的金角湾铸造厂。在通过向英法购买工业机器,以及聘请来自法国的专家与炮兵教官后,塞利姆三世继续推进了托特之间的炮兵现代化工作。塞利姆三世参考法军制式火炮的设计结构,同时结合缴获自战场上的俄国与奥地利火炮的特征,让兵工厂重新设计了4磅、8磅、12磅三种不同磅位制口径的火炮作为奥斯曼帝国炮兵的标准武器
在军事技能教育上,塞利姆三世仿照西欧国家的样式重建了海军与陆军的军事技术学校,大量来自于西欧的科技著作被君士坦丁堡的出版社翻译为土耳其语并出版。陆军军事技术学校的学员以新招募的炮兵部队新兵为主,旨在将他们培养为合格的炮兵军官。学员们共同学习的主要科目包括法语、阿拉伯语、军事战略、测绘、数学与几何学等基础课程。
在专业课程上,学校按照炮兵部队不同兵种间职能的差异将课程分为了布雷、加农炮、迫击炮、军事工程四门分支学科。在计划中,军事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应当全部作为技术兵种军官被分配到炮兵部队,新秩序部队的军官由新秩序部队按照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在职军官培养模式由部队自行培养,但是出于军事建设的需要,大量军事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新秩序部队的步兵团中以加强新军薄弱的指挥控制系统。
在塞利姆三世继位前,奥斯曼帝国技术兵种的改革工作主要由300名来自法国的军官与工程师组成的顾问团负责,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顾问很快被召回了国内,在被召回前,顾问团总共训练了大约500名炮手。塞利姆三世在继位后恢复了雇佣外国顾问训练炮兵部队的模式,重新邀请法国军事顾问团到奥斯曼帝国协助进行军事改革。在法国大使阿尔伯特·迪巴耶的努力下,法国督政府在1796年重新向奥斯曼帝国派驻了一支军事顾问团,同时还向奥斯曼帝国赠送了一批法式的野战炮。
在改革成效上,炮兵部队的改革成果最为显著,由于炮兵部队的军官们接受了一定的军事教育,炮兵部队整体纪律较好,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收复埃及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军队中表现最稳定的部队。由于这支部队具有技术兵种的特性在建制上独立于新秩序部队的炮兵之外,并且炮兵部队中的部分官兵参加了罢黜塞利姆三世的叛乱,在塞利姆三世退位后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到1826年马哈茂德二世消灭耶尼切里时,这支部队总共拥有14000名炮兵和4414名负责运输火炮的运输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