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中院“11236”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人才培育”工程,“伊川法院”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伊法先锋」专栏,以身边先锋激励人、以模范榜样带动人、以标杆示范引领人,全力汇聚伊川法院人争先进位、拼抢出彩的团队力量,为全市法院胜利实现“11236”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贡献伊川法院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面对纷繁复杂的刑事案件,面对严肃庄重的庭审现场,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考验,90后的她在磨砺与实践中不断成长,收获了历练与经验,增添了智慧与平和,淬炼了责任和担当。
工作中的她,专业高效,严谨兢业,坚定又沉稳地成长;生活中的她,娇俏可爱,开朗活泼,真挚而热烈的绽放。追逐法治梦想,她坚守信念、从未改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之美、活力之美、担当之美。
2018年,党中央在全国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祖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扫除黑恶、惩恶扬善的大决战。艰险时刻最显勇毅,危难关头方显担当,在这场大战大考面前,刚刚入职法院不到两年的李冰纯,因为工作优秀、自身素质过硬,被组织安排到刑事审判庭工作,成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县法院的联络专员,负责县法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日常事务组织协调工作。
工作中,涉黑涉恶案件纷繁复杂,需要协调公安、检察、乡镇、银行、土地、村社区等多个部门,案件的事实链、证据链需要精确无误、环环相扣,工作业务量大、难度高、要求严。由于人手紧缺,县法院扫黑办等日常工作几乎由她一人独自完成,涉黑涉恶案件的线索移交、材料报送、档案整理、上下协调,让她日夜不停辛劳忙碌。
尤其是遇到重大涉黑恶案件,她还要担任书记员,承担通知庭审、核对证据、出庭记录、草拟裁判文书等工作。2019年,她迎来了一次重大考验,担任张某章等45人重大涉黑案的书记员。庭审时间长达五天,且涉及被告人众多,需要核实的相关证据纷繁复杂。在庭审记录中,她没有喝一口水,每一次坚持就是4个多小时,最终整理出长达1300多页的庭审纪录。后该案被市委政法委扫黑办评为全市扫黑除恶精品案件。
三年专项斗争期间,她完成各项报送任务600余次,无一错报、漏报,经她手中整理的县法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档案分类明确、资料齐全,由于工作表现优秀,2021年,她被评为伊川县“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她用自己的责任心、担当美,为党和人民事业倾注青春力量。
从2017年进入法院至今,她辅助员额法官办案700余件,耐心细致、踏实肯干、严谨负责,是员额法官对她工作的一致评价。作为一名女性,在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外,她还有女性特有的温润和爱心美,看到需要帮助的当事人,她不自觉就想上前拉一把,她说:“能为危急当事人尽一份绵薄之力,心里就多一份欣慰和满足”。
2020年冬天的一个工作日,晚上下班后,她还在办公室整理卷宗,接到洛阳市看守所的通知,庭里一名法官所办案件的案涉被告人在羁押期间突发出血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经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按照法律规定,看守所要通知办案单位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事态紧急,为了保证被告人的生命健康,她立即向承办法官和领导进行汇报,迅速制作取保候审文书,及时联系被告人家属,立即驱车赶到市看守所,为案涉被告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并到医院看望案涉被告人。看到被告人病情稳定后,她才开车回家,到家时已是深夜两点多。尽管身心疲惫,但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被告人家属的真诚谢意,让她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疲惫感不觉中一扫而空。
法院工作繁重,加班是家常便饭,经常顾不上家和孩子,但她没有后悔过,因为她从小就有一个“法官梦”,要实现梦想,就需要责任、担当与奋斗,无奋斗,不青春。
于大我中奉献小我
法官不仅是审判员、裁决员,也是宣传员、服务员。传播法治信仰,树立法治精神,是每名法官都要做好的事。李冰纯在法治宣传领域的表现同样优秀。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是她对法官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工作六年来,她常常把心贴近孩子和乡亲,每年都到乡村、学校开展普法宣传,走进乡亲们家中,拉家常、讲故事,她把法律知识用群众语言讲出去,让群众听得明白、记得清楚。每当中小学校开学的时候,她都第一时间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上“开学第一堂法治课”,围绕孩子们关心的校园生活开展“沉浸式”普法宣传活动,她以“大姐姐”的身份与孩子们交朋友,相互问答,以启发式、互动式普法方式,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法治信仰,在心中播下法治种子。工作以来,她累计下乡走访普法超过100次,在她服务的村微信群里,经常能收到村民咨询她的法律问题,她并不觉得麻烦,而是耐心解答、认真回应,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工作之余,她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也喜欢研究法律实务问题。2022年,她发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研究价值点,为了将问题搞清楚,她对同期全国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查阅百余篇期刊和著作,提出针对性调研建议,撰写成一万余字的论文。2023年,该论文被评为全省法院第十八届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入围全国法院第三十四届学术讨论会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