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到来,美丽海景可能‘变身’摧毁一切的海上‘巨兽’。”曾在以色列阿什杜德港度过四个雨季的武汉市劳模、中交二航局海外事业部部长封有德回忆。
阿什杜德港是“一带一路”基建合作标杆项目。封有德带领中交二航局建设团队,克服地中海岸恶劣海洋气候,与10米高海浪“斗智斗勇”,提前一年半建成了这个被称为“以色列七大奇迹”之一的港口。
常年的海外工作,令48岁的封有德肤色“半永久式”乌黑。过完五一,他又要马不停蹄飞往塞尔维亚,这是他今年去的第五个国家。
计划赶不上变化,防波堤施工首年,刚启动,暴风雨便提前一个月到了。“我们只得仓促‘迎战’,抢时间将40吨重的混凝土块尽可能多地压在堤头。”
风浪过后,堤顶混凝土块东倒西歪,有几块甚至被打到海里,一片狼藉。此刻,大家才意识到“对手”的可怕。
复盘分析,方案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时间仓促,导致防护质量打折扣。
总结经验,两层混凝土块重新“排兵布阵”。“第二次暴风雨大家更紧张,10米高的大浪,黑压压的一片,我们在一公里之外的安全区用望远镜都看不清堤上,封总主动给大家打气,要相信自己!”时任项目总工熊韬回忆。
四个雨季安稳度过,业主、监理、港口上的老海工从疑虑到信服。“中国人真了不起!”去年港口提前一年半建成时,封有德听到监理工程师代表大卫·恩格尔真诚的赞美。
封有德(左二)在阿什杜德港项目上。
按国外行业惯例,项目因方案优化实现成本节省,节省费用可作为项目盈利双方共享,这被称为“价值工程”。
阿什杜德港海平面以下泥沙多,地基不稳,防波堤原设计方案是开挖海底100万立方米砂子,再填入100万立方米碎石筑牢基础。二航局项目团队大胆提出,用碎石桩替代原有工法。
“但美国监理、当地团队起初并不看好。”封有德说。因为涌浪条件下,海上碎石桩施工需要研发和打造专用平台,世界上没有先例。
“不要低估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能力。我们承诺的,一定会做到。”封有德对业主和监理表态。
与国内技术团队紧密配合,设备研发调试历时一年。最终,中方研发出的海上碎石桩施工专用平台系统,实现全天候海上作业。合作方给团队发来贺信:“施工团队天才般的创新制造了奇迹,这是技术制造价值的典范!”
此前,封有德作为负责人参与的越南西贡国际码头,曾获得600万美元的“价值工程”奖励,业主将旗下巴基斯坦、埃及、泰国三个码头都交给二航局承建。
在国内建筑领域干了五六年,封有德渴求更加广阔的天地。
2003年,28岁的他和一群怀抱理想的伙伴们自告奋勇“出海”,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参与他职业生涯中第一个海外项目——胡志明市污水处理项目。
作为制管厂厂长,封有德从零起步,与当地合作方一道,建成越南首个大直径管片厂,全套生产工艺至今仍在使用。
“当时内径3米的顶管管节,越南市场上还没有人能够生产。”万事开头难,令他感到很不适应的是合作方不信任的态度。
“你们的设备是自动的还是手动的?”第一次沟通,合作方怀疑产品能否满足英国标准,提出要用德国工艺生产。
封有德憋着一股气,耐心地拿出中国制管数据、案例,有理有据。“你所说的德国设备,自动化程度是高,但管片表面粗糙、管节强度低,不适用于顶管;我们是电动设备,尺寸精准,满足现场施工绰绰有余。”
他还参加越南盖林国际集装箱码头、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码头起步项目、以色列阿什杜德港3个重大工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海外项目经理,屡屡用技术创新提高项目“含金量”。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中交二航局海外市场已拓展至32个国家和地区。封有德的海外施工足迹,留在了24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