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蒋公的面子》归来,我一路上脑海里涌现出的却是上哲学课时跟老师辩解思维和存在关系之类问题的画面。从这一点来看,该剧本身确实反映出编剧的年龄和阅历,是一个还在上学的大孩子完成的作品。
当然,这并不是缺点,只是有限的眼界遮蔽了一些事实,当别人这样跟你说,你缺少历练的时候,说明你还是有些底子的,需要的是时间沉淀。
《蒋公的面子》的布景具有时代穿透力。左面是文革时期关押牛鬼蛇神的小号,右边是四十年代一家小茶馆,中间是一位教授的家。当三个灰白头发佝偻沮丧的老人转过头去,看着他们年轻时的轻狂举动时,不禁感叹导演蕴含深意的布局。那些老人如看客般,冷静地、蔑视地、懊悔地,看着对面的自己,白驹过隙,岁月不返。这样的舞台设计巧妙运用有限的空间来表现两个时空的交叉。
《蒋公的面子》的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四十年代,蒋介石突发奇想要当大学校长,但因为杀过学生总觉有愧,就在上任之前邀请三位教授共进晚餐,以平息舆论,得到支持。石教授,一腔热血教书育人,文人做派,因自己学生请愿时被杀,从此恨透蒋介石,但因为收藏的书籍流落在外有求于蒋。
夏教授,只热衷楚辞和吃喝,表面逍遥自在,心有抱负,不满国民政府无作为,然听说老蒋请客吃饭的宴席上有“金华火腿烧豆腐”,于是在火腿和面子之间苦苦挣扎。卞教授,蒋家西席,蒋介石儿子的老师,亲蒋一派,想要极力劝解另两位教授一起赴宴。
“去,还是不去,是个问题。”三人就是否赴宴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辩论,甚至彼此中伤。面子和利益,如何两全,珍爱的藏书与文人骨气孰轻孰重,火腿飘香能否抵过爱国之情,费尽心思下套能否如愿让另两位和自己统一战线,观众笑看人间喜剧,轮番上演。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从合久必分到了一片飘红,红卫兵把三个人的这段陈年往事扒拉出来,挨个批斗。讽刺的是,这三个人交代的事实完全不同,一个说老夏自己赴宴去了,一个说太老了忘记了,一个说是三个人一起去的。人人都在避祸,做着背离亲友、丧失人伦的事。人人心怀鬼胎,人人寻求自保。
一语蔽之,故事里有两个矛盾,一是战乱时期当教授时去不去蒋家赴宴的矛盾,二是文化大革命时作为批判对象讲不讲真话的取舍。伴随着对意识形态的整体曲解和物质层次的柴米油盐,几个大学生演员们演绎着世态炎凉、真情假意。
诚如导演所说,这部戏重在探讨人性,而非剧情起伏,戏中大段大段的时间被冗长的辩论占据,还有黑色幽默充斥其中。三人争到激烈之处也不忘学者本色,拿着小麻将轻轻摔去。每到夏教授励志不去之时,老卞一句“有金华火腿呦”,就让其心痒难耐,吊足胃口,博得观众满堂大笑。笑声后又留下思考。
这部大二学生温方伊编写的话剧,仿照《哥本哈根》又怎样,只处于哲学最浅层次的探讨阶段又怎样,所谓附庸的也是风雅的,学习之后才会进步,这对仍在孩童阶段的中国话剧尤为如此,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人编导。话剧可以不完美,可以有缺陷,但一定要有所突破,愿温方伊们的艺术之路如夏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