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播出的《继承之战》第四季第 3 集《Connor ’ s Wedding》(康纳的婚礼)在 IMDB 的评分为 10 分(满分),成为了现代电视剧史上最好的单集之一。
在此之前,也有一部剧的单集分数在 IMDB 上拿到了满分,那就是《绝命毒师》第五季的第 14 集《Ozymandias》(人生如诗)。而这部剧最终季的第 13 集《To'hajiilee》(藏金之地)、第 15 集《Granite State》(王的复仇)、第 16 集《Felina ) 》(曲终人散)也都接近满分。
一部剧(或剧中的某一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资格接近满分呢?
观众给一部作品打分,受艺术技巧、故事、人物、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情感因素是最容易 " 诱导 " 观众打分的。
豆瓣网友会为很多艺术技巧并不是很突出但在情感上振动到 TA 的作品打高分,或为某部艺术技巧在线但在情感上触犯到 TA 的作品刻意打低分。这本身无非厚非,情感本身也可算是作品的一部分。电视剧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在面向大众的时候,势必要和每一个观众产生 " 化学反应 ",一些创作者最在乎的可能并不是观众欣赏到其作品后发出 " 好 " 的称赞,而最在乎的是让观众 " 感同身受 "。
受情感和情绪因素影响,给一部作品打低分,不仅是豆瓣,在 IMDB 等各种评分网站都有体现。如《亿万》从第六季开始评分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主要原因是换了主演,戴米恩 · 路易斯不再出演此剧,平心而论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亿万》第六季的水平不比前面几季差很多,但在观众心里,演员和角色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好比没有马特 · 达蒙的《谍影重重》不是真正的《谍影重重》。《纸牌屋》后几季也因凯文 · 史派西而面临类似的问题。
美剧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长篇美剧而不是限定剧(迷你剧),长篇美剧通常是多季开发,项目期长达 5 — 20 年,这对演员的档期是客观要求,档期较满的好莱坞顶级演员通常是接演拍摄周期短的限定剧(迷你剧),而长篇美剧通常是邀请非顶级的演员来商谈签约长期合同。
因为演员档期问题而受阻的案例有不少,如派拉蒙的王牌剧集《黄石》,因凯文 · 科斯特纳的档期问题,导致了该剧运作人泰尔 · 谢里丹的不满,《黄石》第五季原定 14 集,目前更新至第 8 集后而中断。
观众喜欢一部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喜欢这部剧的某一角色而追剧,观众甚至会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这个角色身上,如果主创没有照顾好观众的这种情绪,也会招致恶评。如《杀死伊芙》第四季第 8 集,编剧把主角 Villanelle(朱迪 · 科默 饰)写死了,这招致了粉丝和原著作者的极大不满,该集在 IMDB 的评分仅 3.4 分。
因为美剧是单集分工、单集制作、单集结构、单集评分,所以一部剧的不同集数,在 IMDB 上的评分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
据笔者观察,IMDB 用户打高分的集数,通常都是有 " 名场面 " 的集数。
如:《权力的游戏》第三季第 9 集《The Rains of Castamere》评分高达 9.9 分,这一集发生了有名的 " 血色婚姻 " 惨案。
《权力的游戏》第四季第 2 集《The Lion and the Rose》(皇家婚礼)评分高达 9.7 分,在这一集里 " 暴君 " 乔佛里惨死。
《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 9 集《Battle of the Bastards》评分高达 9.9 分,这一集发生了有名的 " 私生子之战 "。
《毒枭》第二季第 10 集《Al Fin Cayo》评分为 9.4 分,这一集讲述了巴勃罗之死,展现了枭雄末路的悲凉。
" 名场面 " 在故事和情节上通常体现为:激烈的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意想不到的转折、影响整体故事走向的大事件、令人吃惊的结局等。
《权力的游戏》等剧就擅长用 " 以暴制暴 "" 以恶制恶 " 的复仇,来制造 " 名场面 ",让观众的爽感达到极致。
为什么美剧是 " 编剧中心制 ",那是因为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高度科学的分工)的情况下,每个导演的视听技术体现不出特别大的差距,那么最后的差距只能体现在故事的好坏上,每一集评分差距即是体现(每一集的视听技术差距不是很大,差距体现在情节上)。
国内的情况是,有时候是导演的水平高于编剧的水平,导演和演员现场的二度创作为剧本增色;有时候是编剧水平高于导演水平,编剧的好剧本导演没拍好,在减分。
国产剧不是分集制作、分工制作的创作传统,更注重 " 整体性 " 的概念,更注重整体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搭建。因为欧美剧是单集分工,所以不同位置集数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欧美剧中导航集、季终集是最重要的,通常由核心主创定调或收尾,所以导航集和收尾集的单集投资成本通常也是最高的,如《大西洋帝国》集均投资成本为 500 万美元,而导航集投资成本为 1800 万美元,导航集也由制片人马丁 · 斯科塞斯亲自执导。《迷失》单集投资成本为 350 万美元,而导航集花了 1400 万美元,导航集也由制片人 J · J · 艾布拉姆斯亲自执导。
欧美剧 " 注水 " 的集数,通常集中在 " 腰部 "。虽然欧美剧重视收尾集,但这也不能排除烂尾的情况。《权力的游戏》《纸牌屋》《越狱》《亿万》《西部世界》《杀死伊芙》《使女的故事》等大剧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烂尾。
美剧中烂尾比例最高的剧是以 " 情节为导向 " 的剧,《越狱》就是典型的强情节剧;《杀死伊芙》这样的 " 特工剧 ",也是以情节为导向的剧(虽然它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很出色),但越是到后面几季,编剧就越是找不到方向和落点;《西部世界》这样的剧,前面几季的新鲜感一过,后面的故事不可避免地走向烂尾。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杀死伊芙》《西部世界》《越狱》这样的 " 情节导向 " 的剧,天然地不适合做长,开发 3 季已经是极限了。
国产剧向来重视情节,烂尾的比例更大,国产刑侦剧就是典型的 " 情节导向 " 的剧,多部国产刑侦涉案剧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烂尾。
刘震云说很多作家的小说前半部分写得很好,后半部分就不行的(这主要是受哲学功底的影响)。一个作家的功底体现在收尾而不是开头。同理,一个编剧真正的功底也体现在 " 填坑 " 而不是 " 挖坑 "。
《暗黑》《绝命毒师》《浴血黑帮》《纸钞屋》《西部世界》(仅前两季)等剧,都是收尾收得特别好的剧。
《暗黑》由德国主创打造,德意志是哲学的民族,德国人重视逻辑。《暗黑》这样的 " 莫比乌斯环 " 叙事,前期的铺垫比较慢热枯燥(台剧《想见你》前面也比较慢热),到后面 " 解惑 " 时则一集比一集好看,《暗黑》在 IMDB 上的评分曲线也体现了 " 莫比乌斯环 " 叙事的观众反馈特点。难得是《暗黑》第二季、第三季继续 " 挖坑 " 的同时还能继续 " 填坑 ",这对长篇叙事来讲十分考验主创功底。
而《绝命毒师》这样的剧,正真做到了情节、人物、情感的高度统一,接近完美。
每个观众都有 TA 最喜欢的电视剧(这样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和情感均不相同),要找出一部公认的完美的电视剧很难。
西方媒体和观众,比较公认的接近完美的电视剧是《绝命毒师》。为什么是它?
莎士比亚因为写尽了人性的深邃,所以其作品贯穿千年。顶好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不外乎写人、写人性。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绝命毒师》把人性中的各个层面、各种成分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作家毛姆说,每个人一生都带着虚伪的面具,只有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本来的面目,《绝命毒师》中 " 老白 " 在极端环境(身患癌症、中年危机、家庭破碎、毒贩追杀)下展现了极致的人性。
" 通俗 " 是顶尖文学的一大标准,《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百年孤独》《卡拉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红与黑》《悲惨世界》这些小说 " 很好读 ",它是通俗的,它流传广。而《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样的宏篇大作因为 " 不好读 ",其文学地位充满了一些争议。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更是要讲究通俗性,讲究戏剧规律,不能刻意挑战观众的欣赏习惯。《绝命毒师》是流畅的、通俗的,不是那种曲高和寡的高分作品。
《绝命毒师》它又不是快餐品,充满艺术性,离地三尺,荒诞又优雅。
好的电视剧一定是高于现实的。仅仅复刻现实的电视剧一定不是好的电视剧。
《绝命毒师》是 " 情节剧 " 和 " 情感剧 " 的一种完美结合。
站在 " 情感剧 " 的角度:这部剧因为情节的快速推进,没有让人觉得无聊、节奏慢,在故事和情节上总能给人惊喜。同时它的情节逻辑严谨,小到每一个细节,主创都会考虑到情节发生的可能性、合理性。
站在 " 情节剧 " 的角度:它又并不是空有情节,并非人物都是工具人、都在跟着情节走。相反,它的情感丰富、细腻、极致,深深地牵引观众震撼观众。
近段时间来,国产剧中将 " 情节 " 和 " 情感 "、" 故事 " 和 " 人物 "、" 通俗性 " 和 " 艺术性 " 融合得比较好的剧,笔者个人觉得是《狂飙》,虽然因为各种客观或主管因素,导致了它留有各种各样的瑕疵,第三部分也因为制作仓促而没有呈现出最好的收尾方式。
《大明王朝 1566》这样的剧在艺术上登峰造极,单论编剧的戏剧功底、台词功底,它和全世界最优秀的电视剧比亦不输色。但因为题材的特殊性,很难打穿到普通受众。又因它依托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这样剧出海,文化和价值观迥异的海外观众很难 Get 到它的精深思想。
很多剧,因为它的 " 民族性 " 而丧失了 " 通俗性 "。Netflix 现在投资的很多小语种剧,都在破除文化的壁垒,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语剧《纸钞屋》可以轻松地翻拍韩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