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真探093案追踪丨铲除“绝户网”,保护母亲河!记者乘船直击大沽河清理“地笼阵”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大沽河是青岛市重要的水源地,也被称之为青岛的“母亲河”,在河内捕鱼是明令禁止的行为。4月18日,本报报道了大沽河内暗藏“地笼”的现象,报道发出后引起大沽河管理部门和胶州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执法人员迅速行动,出动橡皮艇“揪出”暗藏在大沽河内的多个地笼网。当天,记者乘船与执法人员直击“地笼”的分布情况,胶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不定期组织巡查,严查非法捕鱼行为,防止地笼网“死灰复燃”。

记者注意到,靠近岸边的地笼比较容易发现,但是靠近河中心位置的地笼则较为隐蔽。为了进一步落实周边水域的地笼分布情况,工作人员驾船沿河巡查。记者也换上水靴,上船跟随工作人员巡查。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橡皮艇驶离岸边,沿着河向上游巡查。记者注意到,由于矿泉水瓶个头小,靠近河中间位置的在岸上无法看清,但是驾船驶入河中时,原本“隐蔽”的矿泉水瓶变得显眼。

记者注意到,这些矿泉水瓶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米左右,每一个矿泉水瓶都绑在水中的地笼上。因为地笼太长,而橡皮艇的动力和体积有限,靠近河中心的地笼不易清理。现场执法人员决定,记录好这些地笼的位置,随后安排更大的船只前来清理。

在沿河巡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几名钓鱼者,于是提醒他们此处禁止钓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是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他们再不听劝,我们也只能按照规定严格处理。”一名巡查工作人员说。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最终三名钓鱼者收杆离开。

记者看到,因为水中的地笼比较大,而且长度较长,工作人员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才能拉上岸。经过三四个人的合力,第一个地笼被拉上岸,记者注意到这个地笼长度十几米,但里面抓到的鱼并不多,只有一些小鱼和河虾。随后,船上人员和岸上人员配合,继续清理,不到一小时就拉上了四个长长的地笼。

记者注意到,这些地笼网都比较老旧,有的还补上不少“补丁”,但是它们对河中鱼虾的杀伤力一点都不小。有的地笼网网眼有小拇指粗,也有的网孔堪比纱窗。网中的小鱼小虾多数是活的,但是也有一些死亡多时的鱼虾,其中有的是卡在网眼中。将地笼拉上岸后,工作人员将地笼收好,之后装上车拉走统一处理。

“这一片地笼的危害很大,我们在河边也发现了,希望执法部门能及时查处,防止再有人往河里下地笼。”现场一位市民说道。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长达十余米的地笼被拽出后,里面还有许多活着的小鱼小虾,执法人员将小鱼小虾清理出来后,小心翼翼捧在手上,重新放生到大沽河内。

“今天通过我们的执法,暂未找到违法单位和个人,我们联合出动橡皮艇一台,根据现场情况我们随时调度了相关工作人员,对河道内的地笼进行了清理,经初步统计清理了7个拦河渔具等。”蔡勇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大沽河左岸、右岸的巡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今后我们将继续不定期组织对两岸进行巡查,组织对地笼的清理行动。”

“目前就大沽河生态环境和景观打造,已经做得非常干好了,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开发大沽河的文旅功能等。我们保护大沽河,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恢复以外,我们更应该把它放在我们城市发展当中,引导人们合理参与到大沽河管理中,并享受治理成果。”青岛市政协委员、国际青年创客基地负责人王可锋说。

“执法部门不可能24小时都在那里,我们要发挥媒体的监督、老百姓的监督作用。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民众的监督,给政府部门和执法部门提供支持和反馈。”王可锋表示,在治理地笼等乱象时,可以更多地运用智慧力量,比如很多排污口都有各种监控监测,治理地笼也可以参考类似做法。此外,要多发挥社会公益环保组织的作用,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减少此类乱象,最终通过多种力量参与,多方共管,共享生态红利。

然而,正是这样滋润现代文明的河流,却暗藏“地笼阵”,这不仅对渔业资源破坏性大,还影响了鱼类正常的繁衍生息。执法部门立即行动,铲除了河道内存在的隐患。不过,受到利益驱使,仍然有人铤而走险,在河道内捕鱼、网鱼、下地笼,这给执法部门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由于不同区市范围内,大沽河两岸绵延数十公里,执法力量有限,而不法分子却与执法人员“打游击”,这给执法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执法人员可以袖手旁观。值得庆幸的是,在大沽河两岸居住或游玩的市民行动了起来,例如,网友@尼古拉斯鱼就与我们联系,并将自己发现的违法行为反映给相关部门,通过执法人员的清理行动,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

关键词:真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