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贡布里希是谁?他追随的步履始终不停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人在社会中生活,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圈。有家人维系的亲情圈、有友人维系的友情圈,还有一类特别的圈子,是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志向的人维系出的同好圈。

在艺术这个大门类里,不同城市会形成不同的圈,不同的风格也会形成各种圈,甚至是一场主题展览,也能将参展的艺术家们融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展览圈。

从2022到2023,“春语”系列展览走到了第二季,参展艺术家们时隔一年再度齐聚,让这个春语艺术圈变得更加紧密。有艺术家将好友拉进圈里,也有人因圈子结缘,扩宽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春语艺术圈里的艺术风格五花八门,但核心都围绕着“当代艺术”,以“春天絮语”为主题,借由艺术作品表达出艺术家们对于自然、社会、生活乃至生命的感触和理解。

深圳艺术家王玉波,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受贡布里希的艺术理念影响颇深。王玉波非常欣赏贡布里希对于艺术的态度和思考,以至于深刻影响到他的绘画创作与探索。

有些朋友可能不清楚,贡布里希是谁?

恩斯特·汉斯·约瑟夫·贡布里希(Sir. Ernst Gombrich 1909——2001),生于维也纳,曾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他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历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

贡布里希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包括《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尤以《艺术的故事》一书影响巨大。

这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且长久成功的美术史著作,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艺术。

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甚至说:“《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们”。

为什么阅读《艺术的故事》是一种“享受”?不仅因为它的语言平易生动,结构环环相扣,可读性强,而且,这部书真正伟大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对此,深圳艺术家王玉波视之为圭臬,他相信贡布里希所说的:与流行趣味相反的东西,便是最高贵的东西。

《春语》第二季展出的王玉波的作品《无色》《阿迷系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近期在抽象绘画方面的成果。

王玉波的抽象绘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灵魂出窍,又是欲扬还抑的艺术乖张,斑驳像古老的诗歌吟唱,缠绵像有色的音乐流淌。它把空间转换、把时间压缩,含万类于空空,拂葳蕤于寂寞,霁月光风下逞心而歌,道出了一种自然对生命的别样承载。

这是一种纯粹和迷离。随著目光的游移而绮思幻化,象征着自然万物,象征着洪荒斑驳,象征着万类霜天,更象征着生命蓬勃。

艺术家用密集的点和线的无序组合,赋予新的表现空间和想象维度。用自己的视差和感觉去驰骋物像,驾驭灵感。

当我们走近细看作品,芸芸众生,繁杂迷乱,退一步观看又是别样观感,广袤无垠,思接千载。

“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也许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魔力所在吧!

不能不说,王玉波的创作探索,始终能看出其对贡布里希理念的追随。这让我想起艺术史家在其《艺术的故事》里的一段话——

《艺术的故事》从一种全局视角的历史切入。贡布里希不仅完成了一本词典般的艺术史著作,更重要的是他给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艺术品的视角,一种很难得的审美教育——怎么看待艺术,艺术是什么。

贡布里希早年学人类史,后来专攻艺术史,而且是个完完全全的人道主义者,超级温柔。《艺术的故事》的叙事恭谦又富有幽默感,且也不失严肃,而正是那种谦卑,让人真心感受到了“艺术”之美。

王玉波对贡布里希的追随和艺术上不懈的探索,以及在其作品出或多或少呈现出来的贡布里希式的“恭谦””幽默“”诗意“,让我们不仅看到,他的创作在生活中延伸出无限可能性,真切地感受艺术与日常是那么亲近,诗和远方、审美和高尚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相信,他将在艺术征途上走得更远。

除了艺术家王玉波与贡布里希这场跨越时代的艺术联结,在春语艺术圈里,还有许多位极具个性、不流于世俗的艺术家、设计师,他们因共同的目标聚集到这个圈内,却也因不同的个性而意外出圈……

关键词: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