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号开播起,社交平台上,便不乏关于它的讨论。
昨天是“陈都灵新造型一出我就死了”,今天是“白鹿黑化妆容好带感”。
有网友一边被剧情虐得嗷嗷叫,一边高喊着“新造型再来点”。
让人耳目一新的“敦煌风”
如果说近几年大多古偶剧的服化道,在观众眼里是“丧葬风一条龙”,那么《长月烬明》可以算云霄飞车,带观众直达敦煌快乐老家。
在《长月烬明》筹备初期,制作团队的成员们特地跑去敦煌采风。
在参考了敦煌壁画里建筑文化特点后,制作团队确定了《长月烬明》空间设计概念——
衡阳宗,设定上为仙派首宗,坐落在天柱灵脉之上,建筑风格便脱胎于传统庙宇,塑造神圣、庄严之感。
《长月烬明》的服装配色和设计灵感,亦来源于敦煌壁画。
女主服饰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经典飞天形象的色彩搭配,以⽢草⻩、篾⻩展现凤凰涅槃。
女二的披帛、臂钏,以及持花手印,均从壁画上的佛像考证而来。
衣服上的飘带,经过多次剪裁尝试,达到了“随手一甩就可以飞起来”的效果。
不仅要和剧情进展以及环境要匹配得上,还要体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开场时,女主的身份是衡阳宗掌门之女,善良、不谙世事,造型上就以淡黄与白色,象征清纯与高洁。
穿越后,女主变成了骄横跋扈的千金大小姐,那么制作团队就用毛绒凸显娇俏,配饰提升贵气。
男主还是质子的时候,活得不甚如意,所以只穿一些灰色系的衣服,表现内心的孤寂凄凉,和人物的茕茕孑立。
随着和女主感情的深入,衣服上逐渐有了色彩,加入灰蓝、浅黄绿等淡色。
到了称帝时期,衣服的材质变成了垂坠重磅的真丝面料,并点缀玉石装饰,用来显示身份的高贵。
主要配角的造型,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随着身份变得愈发尊贵,配饰逐渐变得华丽繁复,衣服上的花纹也更加精致。
配合泛红的眼尾,真实演绎“面若观音,心如蛇蝎”。
有网友发现,在更新至今的剧集,和所有曝光片花中,还没看到男女主有过重复的造型。
追剧就像在玩奇迹暖暖,《长月烬明》服化道被夸上热搜,是观众们对长久以来古偶“丧葬风”的报复性反击。
看腻了的“丧葬风”,从哪刮来的?
有的热度一骑绝尘,有的播出后查无此剧。
但这都不妨碍它们有个共同点,即,里面的神仙,都爱一身白。
追本溯源,这股“神仙就要一身白”的风潮,一开始是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吹起来的。
2017年“三生”爆火后,浅色系甚至是纯白色衣服,就成了古偶剧中各大神仙们的主流穿搭。
一些剧集在大婚的时候,也要设计一套白色婚服。
背景稍一虚化,人和场景就能叠在一起。
没事儿来个西式宫廷风合辑,不顾角色与造型是否适配,拿着白衣模版生搬硬套。
头发一披,蚊帐长袍一套,任谁看了都要说一句“寡淡”。
演员们千篇一律、扬短避长的“丧葬风”流水线妆造,可就是主创团队的糊弄了。
《洛神赋》里说“仙人”,“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在没有古偶这个概念的时候,华贵,是仙人形象的绝佳代名词。
妆造往往庄严华丽,有传统神话的洪荒之感。
即便服装颜色素雅,也会缀以明珰宝珠,不让人觉得单薄、死板。
被人津津乐道的《仙剑奇侠传1》,妆造贴合人物,到现在还经得起细看。
胡歌随性的斜刘海,衬得少年清爽洒脱。
赵灵儿娇俏可爱,着符合白月光形象的清淡妆容,服饰上也是小清新带着少女的灵动。
剧集造型保留了龙葵在游戏里,无缝切换蓝红二色的设定;给鬼火王一对飞上天的睫毛和一头蓬乱的头发。
无论是洪荒感、华丽风,还是游戏风,可以看得出,神仙和修仙之人的造型选择,绝不止浅薄的“丧葬一条龙”。
被称为“古装第一梳”的杨树云先生,负责了《红楼梦》《上错花轿嫁对郎》《唐明皇》等古装剧造型。
若说这个还不够灵动飘逸,那就再看看,根据北宋画家武宗元所绘的《朝元仙仗图》还原的造型。
可反观我们的剧集,还在“丧葬风”里挣扎。
但这份突破的影响力有多大,还有待商榷。
一方面,《长月烬明》服装配色合格,但真正到了剧集中,因为打光、妆效等原因,一些剧集片段惊艳度打折,甚至一度闹出“改妆”的笑话。
另一方面,纵观不少待播剧,造型在“纯素”“无素”的界限边缘来回试探,“一步三回头”,大刀阔斧的创新很少。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剧方总想着“复制爆款”,造型团队总想着“一键粘贴”,那么古偶剧就永远只能刮同一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