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致胜神器(6)——大洋黑洞的修补匠——刺猬弹

频道:日本电影 日期: 来源

潜艇问世后,反潜武器就成了一件急迫的事。

二战以前的潜艇大部分时间仍在海面航行,进攻时才隐蔽接敌,因此反潜艇可以分为水面和水下两种。水面反潜相对简单,开炮轰他兮,或者设定某个定深发射鱼雷阴一把,跟打击水面舰艇差不多。

但对于潜入水下的潜艇,就需要有新的武器。1914 年 9 月 22 日,德国潜艇 U-9 号在 7 时 20 分到 9 时 35 分的短短 75 分钟内,用 6 条鱼雷击沉三艘皇家海军的万吨级装甲巡洋舰,导致 1460 名英国水兵溺亡,这种杀伤效率震惊了全世界。受到如此辉煌战绩鼓舞的德国海军在 1915 年 2 月宣布要 " 封锁英伦三岛 ",当年 5 月,潜艇击沉了 100 万吨的船只。深受刺激的英国人无比着急地要搞大杀器。

1915 年底,英国研制出第一款攻潜用的深水炸弹,外形类似装垃圾的金属罐,罐内填充炸药,深弹的引爆方式包括水压和触发两种,可以设定触发点深度的水压。使用时,由水面舰艇将深弹抛入水中,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可对较近距离的潜艇造成严重破坏,最大作用深度可达 200 米。

1916 年 7 月 16 日,一艘英国巡逻艇发现了一艘潜航的德国潜艇,随即从艇尾扔下深水炸弹,一举将其击沉,这是深水炸弹的第一个战果。不过在此之前,早期潜艇已经逍遥了两年。

深弹的抛射方式也在一战中不断演进。1917 年,反潜潜艇通常在舰尾铺设导轨,以便桶状的深水炸弹能从舰尾滚下去。1918 年,发明了 Y 型和 K 型发射器,可把深水炸弹抛离舰舷 50 至 100 米,通过这些装置可间隔投放或将深弹抛射到不同位置,并在同一深度同时爆炸,形成一定范围的打击。

一战中参战各国共建造 640 艘柴电潜艇,击沉了 192 艘舰艇和 5906 艘运输船,包括 12 艘战列舰、23 艘巡洋舰、39 艘驱逐舰和 28 艘柴电潜艇。潜艇的战争潜力被各大海军强国认可,并列入造舰计划,大力发展。

自从深弹问世以来,水面武器总算有了个抓手,面对潜艇时不再手足无措,而重型舰艇也离不开轻型舰艇的保护,但还是偶尔有单舰被潜艇伏击的战例,比如 1945 年战争结束前一个月,美国重巡洋舰 " 印第安纳波利斯 " 号被伊 -58 号击沉。

深弹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在雷达技术成熟之前,多半靠目视发现对方潜艇,然后由反潜舰艇冲到近距离发射深弹,在此过程中,需要计算潜艇的下潜速度、航向和大致潜深,在众多的影视中,只能看到舰长下令设定起爆深度,然后 "Roll One、Roll Two" 地下达投弹命令,似乎更多是靠舰长的经验来设定航向和攻潜深度。如此一来,潜艇只要运气好,躲得过前两轮的暴击,潜得越深,生存机会就越大。

声纳,或者说水下听音器,是发现潜艇的另一种利器,但是,一旦深弹爆炸,声纳就会被严重干扰,几分钟内都无法恢复。同时,在发现潜艇后,反潜舰需要快速赶赴现场,如果深弹能够在舰首投放,显然效率会大大高于在舰尾投放。但是舰首位置很宝贵,一般没法满足深弹这种重要性相对较低的笨重武器的要求。

当然,在舰首发射也不是不可以,英国人在 " 奥斯普雷 " 号(Osprey)上试验过向舰首前方发射 MK Ⅶ型深水炸弹,但要把重达 410 公斤的大铁桶发射到 300 米远,所产生的后座力是小型舰只甲板承受不了的。深弹的另一缺点是无法快速下沉,为了追求一击必杀和在水下的更大的作用半径,各国的深水炸弹都做得比较大个,数量有限,用起来不可能大手大脚,而且深弹沉得快也可能会影响水压引信的工作。

二战爆发后,德国潜艇又开始给英伦三岛上紧箍咒,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英国人需要配备比潜艇数量大得多的反潜舰艇,光是耗都能耗死皇家海军,必须拿出新的办法提高效率。深弹在二战中一直是主要的反潜武器,但是效率低下,最典型的战例是 1945 年 4 月的 U-427 号,号称经历了 678 颗深弹的攻击也幸免于难,安全返航。

关键时刻,一位加拿大后备海军军官查理斯 · 古德伊夫(Charles Goodeve)提出了解决方案。古德伊夫 1904 年 2 月 21 日出生于加拿大,1925 年大学毕业后成为皇家加拿大海军的一名预备役军官,1927 年秋天来到伦敦城市大学(University College)化学系继续进修。众所周知五眼联盟都是昂撒人的后裔,明面上是五国,实际上都是一伙的。

作为加拿大海军的后备军官,古德伊夫定期在皇家海军服役,服役过的舰艇包括了潜艇、扫雷艇和三艘不同的驱逐舰,还在四艘战列舰上呆过,成为鱼雷专家,1936 年晋升海军少校,转向从事海军兵器技术方面的研究。

欧洲战争爆发时,古德伊夫正在皇家海军的驱逐舰 " 弗农 " 号(Vernon)上服役,他听说了在 " 奥斯普雷 " 号上进行的从舰首发射反潜武器的实验,并考试考虑自己的解决方案。到 40 年 11 月,利用超口径迫击炮的原理,他拿出了 " 刺猬弹 "(Hedgehog)反潜系统的方案。

名字显然来自于这种武器的外观,刺猬弹将多个深弹安装在一起,形象上类似刺猬身上竖起的硬刺。发射时通过高压火药燃气将这些刺高速推出,可以发射到数百米外的海面上。刺猬弹的单个弹药重量下降到仅 30 公斤,靠数量优势来实施火力覆盖。古德伊夫的方案几经波折,终于得到高层的认可。

刺猬弹采用触发引信,不需要知道潜艇的准确深度,碰不到潜艇就不会爆炸,也就不会干扰声呐工作。刺猬弹体积小、密度大,24 枚一次抛出,可形成一个半径 40 米的椭圆形弹幕,增加命中概率,只要一枚引爆就会诱发其他深弹连锁爆炸。

刺猬弹入水声音小,潜艇不易觉察,一旦爆炸就是潜艇的死期。刺猬弹选用了流线形壳体,下沉速度从深弹的 2.5 米 / 秒提高到 7.3 米 / 秒,大大缩短了潜艇的规避时间。刺猬弹射程 220 米,可从较远距离发起攻击,既规避了声呐盲区,又减少了舰船机动。刺猬弹系统要比传统深弹抛射器要小得多,因此可以安装在舰首而不影响机动性,以上特点几乎颠覆了反潜的概念。

刺猬弹在大西洋上崭露头角,但最经典的战例是 1944 年 5 月的巴克利级护航驱逐舰 " 英格兰 " 号(DE-635)创造的,这一级护航驱逐舰就是反潜专用,航速 23.5 节,足以碾压水下的潜艇,舰尾两条深弹投掷轨道,舰体两侧各 4 具 K-Gun 抛射器,舰首一具刺猬炮发射器。

5 月 19 日," 英格兰 " 号通过五轮的刺猬弹攻击,终于听到了水下的剧烈爆炸声,潜艇沉没时在海面上升腾起大量的空气泡和大米、油污、水兵残骸,水下的是当时被编入第 15 潜水队的王牌潜艇巡潜丙型 " 伊 -16" 号,从运载袖珍潜艇偷袭珍珠港时起就一直在一线作战。1944 年 4 月,在本土完成检修后," 伊 -16" 号在新艇长竹内吉田少佐(海兵 59 期)的指挥下再次回到特鲁克,执行向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上的孤军运送粮食和补给的后勤任务。

这一次成了 " 伊 -16" 号最后的航程,5 月 14 日," 伊 -16" 号从特鲁克出发,携带大量存放在 75 磅重橡胶袋内的大米,目的地是布干维尔岛上的布因,这里被围困的是陆军第 6 师团的几万张嘴。出发时,住内艇长向驻在塞班岛的上级第 7 潜水战队发去密电,报告说 " 将在 22 日晚上 22 时抵达布因外海 ",这个情报被美军截获并转送到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随后被转发至驻扎在图拉吉的第 39 护航分队," 英格兰 " 号正是这个分队的成员,该舰于 5 月 18 日离港前往预定海域。

19 日上午,一架巡逻机也发现了在海面航行的 " 伊 -16",并呼唤护航驱逐舰的到来,13 时 35 分," 英格兰 " 号率先用声纳锁定了水下的 " 伊 -16",13 时 41 分至 14 时 35 分," 英格兰 " 号完成了五轮刺猬弹攻击并取得了击沉,艇上 107 人全部丧生。这次击沉完美解释了从情报破译、空中搜索、声纳探测到刺猬弹攻击的一系列天罗地网,日本人输得不冤。

与此同时,为了执行 " 阿 " 号作战,日本海军对潜艇部队进行了作战编成,其中第 51 潜水队的七艘吕字头中型潜艇必须在 5 月 21 日 0 时前抵达位于马努斯岛和慕骚岛东北的 "Ma" 展开线,任务时提前发现前往新几内亚西部的盟军舰队,并在合适的时机发起攻击。七艘潜艇将由北到南按照 " 吕 -106"、" 吕 -104"、" 吕 -105"、" 吕 -116"、" 吕 -109"、" 吕 -112" 和 " 吕 -108" 号的顺序依次展开,每艘潜艇之间的间隔大约为 30 海里,预判美军可能出现的方位是 135 度。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展开线是日本潜艇在此次作战中最大的一条展开线。

由于日本潜艇的活跃,美军也加大了反潜力度。5 月 22 日拂晓 3 时 51 分," 英格兰 " 号、" 乔治 " 号(DE-697)和 " 拉比 " 号(DE-698)在预定海域以雷达发现了一个目标," 乔治 " 号的探照灯扫到了正在下潜中的 " 吕 -106" 号,4 时 15 分," 乔治 " 号先打了一个齐射无果,4 时 44 分," 英格兰 " 号也打了一个齐射,也没有结果,两舰继续以声纳跟踪,5 时 01 分," 英格兰 " 号打出第二轮齐射,并在水下听到了至少三次爆炸声," 吕 -106" 号的 49 名艇员无一生还,该艇的位置是在展开线的最北面。

次日,即 23 日凌晨,一架飞机发现了展开线第二位的 " 吕 -104" 号,并通知反潜舰的到来,队友的攻击无效果后," 英格兰 " 号于 8 时 19 分介入并发射了第一轮 24 发齐射,8 时 34 分,发射了第二轮 24 发齐射,随后听到了连续不断的水下爆炸,舰长彭德尔顿少校和舰员们声称数出了 10-12 次爆炸," 吕 -104" 号的 58 名艇员葬生海底。

24 日凌晨 1 时 20 分,还是 " 乔治 " 号率先用雷达搜索到另一艘潜艇的水面信号,1 时 50 分," 英格兰 " 号用声纳也捕捉到这艘潜艇,这正是展开线排在第四位的 " 吕 -116" 号,他试图干扰美舰的探测,但是 " 英格兰 " 号仅用一轮 24 发的刺猬弹齐射就取得了战果,至少听到 3 声爆炸,艇上 56 人全部阵亡。

26 日晚上 23 时 03 分," 拉比 " 号首先用雷达发现了信号,这次是展开线排在最南面的 " 吕 -108" 号,23 时 19 分," 拉比 " 号刺猬弹攻击无果,23 时 23 分," 英格兰 " 号又是一轮 24 发刺猬弹齐射,听到了多达 11 次爆炸声," 吕 -108" 号上 53 人全员失踪。

至此,已经取得 5 条潜艇战果的 " 英格兰 " 号已经是空前绝后,他们于 5 月 27 日返回马努斯岛补充弹药,随后有更强大的反潜力量加入,包括护航航空母舰 " 霍加特湾 " 号(CVE-75)、驱逐舰 " 黑泽尔伍德 " 号(DD-531)、" 麦考德 " 号(DD-534)和护航驱逐舰 " 斯普兰德 " 号(DE-696),加上第 39 分队的三艘护航驱逐舰,实力更为雄厚,美国人这是想把附近的日本潜艇一网打尽的节奏。

5 月 30 日 1 时 44 分," 黑泽尔伍德 " 号首先用声纳发现了目标,1 时 53 分,该舰以深水炸弹攻击正在下潜中的潜艇 " 吕 -105" 号,4 时 35 分," 拉比 " 号和 " 乔治 " 号接手继续以刺猬弹攻击," 乔治 " 号判断有 3 次命中,但是没有看到水面的击沉效果。5 时," 斯普兰德 " 号和 " 英格兰 " 号拍马杀到," 斯普兰德 " 号的刺猬弹攻击也是无果,大家继续搜索。7 时 29 分," 英格兰 " 号获得了声纳接触并发射了一轮 24 发刺猬弹,水下的剧烈爆炸很明显这才真正歼灭了 " 吕 -105" 号,艇上的 55 人,包括第 51 潜水队司令官加藤大佐全部丧生。

13 天内连续击沉 6 艘日本潜艇,几乎歼灭了一整个潜艇展开线的兵力(7 艘击沉了 5 艘)," 英格兰 " 号和刺猬弹威名远扬。据不明来源的统计,二战期间有 5174 次使用传统深弹攻击潜艇,击沉 85.5 艘,取得战果比例为 60.5:1;使用 " 刺猬弹 " 攻击 268 次,击沉 47 艘潜艇,比例为 5.7:1,效率提高 10 倍。

当然,刺猬弹也不是万能的,毕竟这玩意威力小,不命中就不爆炸,水下的潜艇可以是无感的,不像深水炸弹至少能吓个半死,通过震动波也能击伤潜艇,起到心理战的作用。1944 年,英国设计了 " 乌贼 " 型深水炸弹及气动发射装置,装药和威力较 " 刺猬弹 " 大大增加。二战后的反潜火箭也体现了更高效的反潜手段。

在二战中参战各国共建造了 2100 多艘柴电潜艇,共击沉 395 艘舰艇和 4820 艘运输船,包括 17 艘航母、3 艘战列舰、32 艘巡洋舰、122 艘驱逐舰和 80 艘柴电潜艇。但是,也有多达 640 艘德国潜艇、127 艘日本潜艇和近百艘的盟国潜艇被击沉。

关键词:刺猬索尼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