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过,科幻小说能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下至小学生、上至成年人,都痴迷于大刘的《流浪地球》。我也从未想过,一部科幻小说,还能有如此之多的后续,电影的上映仅仅是这余波之一,除了电影,我还看到了一本尤其精彩的解析书籍。
有的人,却非常用心地总结了读者们的各种疑问,围绕着《流浪地球》的不同章节,点面结合地把《流浪地球》深挖到了极点。
也正因此,《流浪地球》的解析之作《<流浪地球>的数理化》,就成为了孩子们走进科学的最佳范本,只要孩子对这本书感兴趣,你就可以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只要孩子的心中生发起疑问,这科学的启蒙,就算得上是成功。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这本书有种神奇的魔力,那就是,它可以很好地提示我们,我们生存的地球,是多么地神奇。从宇宙的广袤,到地球的渺小,我们深感生存的不易。由刹车时代引发出来的对于太阳的探寻,是本书的一个重点。
本书的作者郑文静,她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一员,是非常深度的科幻迷,同时,她也特别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加以普及。她针对《流浪地球》的不同章节,结合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她把这些问题加以编辑,从孩子的逻辑出发,做出了恰到好处的科学解释。
科普的度,是最难掌握的内容。写的浅了,可能满足不了一些深度科普迷的需求,写的深了,可能这本书的受众面就小了。写得太专业,会遭人冷落,写得太无厘头,又显得含金量太低。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感叹于作者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把科普书籍与数理化连接,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尝试,很成功。至少,我这个物理盲,已经对物理没那么抗拒了。
作者是一个提问题的高手。地球可以制造出来吗?核聚变又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具体身高呢?这些问题,非常有趣。作者的回答,非常有料。《流浪地球》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引领我们理解多种学科知识。
每一个章节,图文并茂,这也是《<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不仅如此,“做一做”这个环节的内容,也是挺有意思的。这些题目的解题思路,都不能遵从常规的角度。比如,太阳的光是什么颜色的?答案是“白色”。而129页的题目更是搞笑,运动比赛,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的趣味性。
总的来看,学科的融合,通识教育也尽在其中。阅读《<流浪地球>的数理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能奢望阅读此书的孩子们,能够一下子就掌握很多很多的科学知识,但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只等着雨露滋润,对科学探索的渴望,会让这种子生根、发芽、长大、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