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周末谈丨不速之客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

频道:恐怖电影 日期: 来源

我成长于北方一个小村庄。小时候读书时,我们的课桌抽屉里都有一块抹布,即使邋遢的同学也不例外。

冬春时节,早上到教室后,大家第一件事就是擦去桌椅上厚厚的一层尘土。那时,沙尘暴是“常客”,三天两头过来串门,常常风沙滚滚,遮天蔽日。

后来,随着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绿化工程的推进,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将这位“不速之客”拒之门外。

不过,本周连续的沙尘天气又让我不自觉地想到儿时那一个个清晰又“朦胧”的场景。

这一次沙尘天气是我国今年以来发生的第8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也是3月份以来的第5次,达到了沙尘暴级别,不但肆虐大部分北方地区,甚至还杀到了南方。

舆论场关于沙尘天气的讨论快速升温,很多人在疑惑,这一轮来势汹汹的沙尘从哪儿来的?三北防护林怎么没有挡住呢?沙尘是不是要进入新的活跃周期?

对此,我们在前几日的推送《“沙”疯了》中做了详细的解答。今天,我们试图揭开这位“环境杀手”隐藏的另一面,为何根治起来那么难?其中,有振奋人的消息,也有让人头疼的难题。

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并不复杂,一是沙源,二是大风,三是不稳定的气流。

办法主要是两个,一是,大范围植树造林,建立防风沙的屏障,和沙尘暴“硬刚”。

二是,多方法固沙,包括植物固沙、尼龙网方格沙障、网格袋沙障、仿真植物沙障等。这相当于对沙尘暴进行“釜底抽薪”。在西北地区,我们的科研人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创造了很多适宜当地沙化治理的创新技术和办法,成效卓著。

近 20 年来,我国新增森林面积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些新增森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加之一系列固沙治沙行动,沙尘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下面,我要说“但是”了。因为我国地理方面的天然条件和历史上的环境欠账,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尚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因此,要铲除沙尘暴的“基地”,还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工程,资金、时间、韧性、耐心,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熟悉的王有德、石光银等治沙英雄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一神圣又艰苦的事业。

棘手的现实是,消灭这位“环境杀手”,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因为沙尘暴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早已超出一国甚至一洲的范围。2010年3月,来自蒙古国的沙尘暴就经过阿留申群岛一路进入北美,引发了美国西部地区科罗拉多州长达一周的沙尘天气。

我国近一两年沙尘暴有所抬头,背后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周边国家荒漠化问题加剧,相当一部分沙尘暴的源头正是来自这些沙漠地区。这种境外沙尘暴一般从我国西北地区入境,在地形、气候、气温等因素影响下,常常会加剧沙尘暴的规模,形成一种风沙“抱团”之势。

以本周沙尘天气的过程来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就分析,它起源于蒙古国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在途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时,沿途沙尘得到补充,强度进一步增强。

坏消息是,我们周边蒙古国以及中亚一些国家都是荒漠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而且近年来其生态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我们又正处于其下风向,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怎么办?风沙“抱团”,人类也得抱团。最近这些年,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团体,在关于沙尘暴的联合治理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固定的合作机制,也有实际的行动。

谈到这里,我又要“但是”了。因为发展阶段、生态理念、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等或大或小的差异,各国治理沙尘暴的机制是不平衡的,在资金、人力、技术研发等各方面的投入差距还很大,合作治沙的进程还比较缓慢。在“木桶效应”下,这种无奈的现实就会大大影响整体协同治理的效果。

真正消除这个隐患,各国还是要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化彼此之间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共享机制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提升治理荒漠化、沙化地区的区域合作、全球合作的水平,这才是解决这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

关键词: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