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忠犬八公》上映,山城重庆究竟要带给我们多少惊喜?

频道:剧情电影 日期: 来源

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综合了日版和美版的特点,在时代变迁和情感关系上皆有所表达,处理比较贴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体验,是一个全新的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人与动物的好故事,能够引发本土观众的共情和共鸣。和原版不同,国内版的主角不是秋田犬,而是一只中华田园犬,还给它改了个很国粹的名字“八筒”。

影片以烟火气浓郁的重庆为故事场景,以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生活为叙事主线,以中国特有的中华田园犬为绝对主角,但没有以狗狗“八筒”的第一视角呈现,没有过多渲染狗狗的主观意识,而是通过镜头语言细腻的表现出狗狗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互动,以中国式的含蓄浪漫,向观众传递出对于“爱与别离”的哲学诠释,通过娓娓道来的情感描述直击内心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被观众评价为“今年最好哭的电影”。

这个城市近些年已经成为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取景地,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有审美疲劳之感,但导演徐昂这次却拍出了重庆的温情烟火气——山城、索道、麻将、凉虾、折耳根、辣味卤肉、青石板路、重庆方言……这些细节构成了具有烟火气的生活图景,尤其是方言的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元素,也让整个故事呈现出温馨的质地。

在重庆,总是有无尽的斜坡等着你。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山高路不平,好个重庆城。”重庆市区位于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嘉陵江和长江流经山谷、台地、丘陵地带,按山而建,道路不平,建筑不齐,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山城。这里崎岖的地形,为影片里八筒的奔跑跳跃提供了更具表现力的空间,摄影机在拍摄小狗运动时能够更多变、更有可看性。

除了美景,影片中还出现了多个专属于重庆特色的美食镜头,即便是最简单的面条也十足刷了一波存在感。南方人对于面食的喜爱是天生的,而重庆小面则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正宗的重庆小面,必须得是碱面做成的,不同于普通挂面的细软,碱面劲道、有嚼劲、风味十足。一碗小面的灵魂在于他的佐料,辣椒、香油、香菜、葱花、酸榨菜、蒜末……十余种小料加到碗里,雪白的面条浸润在红油中,表面撒着肉燥,青菜叶子也必不可少,香味扑鼻而来。充分搅拌之后送入嘴里,瞬间被这极致的鲜味所惊艳。

重庆是一座被江水隔开的城市,人们在江的两岸定居和工作,“分离”便成为一种日常,而影片的主题也很贴合现实。影片的主题也在结尾处得到升华,世界瞬息万变,这一份始终如初的感情弥足珍贵,应当得到善待和珍惜。

男主人在世时,每天从报刊亭取报纸,让八筒叼回家,男主人去世后,报刊亭老板见证了八筒对主人十年如一日的守候和约定。八筒曾经每天早上看着主人坐过江索道去上班,晚上又在车站门口等着主人回来,即便索道经历了关闭、改造和变成旅游景点重新开放,八筒依然还在等主人。江面会上涨,老屋会拆迁,报刊亭会消失,索道会从通勤工具变成旅游景点……时代洪流中,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也会随之变化,但小狗对人的感情却没有变,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大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

经济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种被渐渐淘汰,比如挑扁担运送货物的“棒棒”(挑夫)不得不寻找别的生计,与好友八筒告别。那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家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在八筒眼里,杂草丛生的老房子才是它的家,这里有它的全部回忆和最美好的时光。

《忠犬八公》将“爱”与“别离”作为主要矛盾,将佛学中“爱别离”之苦潜埋在“八筒”的生命当中,以一次次不同量级的送别场景,串起普通人聚散无序、得失无由的平凡一生。与另外两版作品相比,中国版更侧重表现一家人与狗相处的细节,传递出人与动物爱与陪伴的意义,以及通过动物视角展现这个家庭的变迁。八筒的到来,让除了男主人以外的家人经历了从抵触、磨合、适应到最终喜爱的过程,围绕狗的去留问题增加了不少喜剧看点,自制狗粮、雨中遛狗、和小狗照全家福等温馨又有趣的日常细节,让人与狗的情感更有说服力。同时,狗狗也成为联结一家人情感的纽带,见证这家人的聚散生死。

在影片结尾,“八筒”弥留间终于与老陈“重逢”。它退回到自己最快乐的幼年时期,被抱上了盼了十几年也没能搭乘的长江索道,得偿所愿地与最想见的人一起,进入生命的下一段旅程。这让人不由得想起陈敬修那句“人这一生,能活在自己的喜欢里,那才叫活着”。

关键词:忠犬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