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重捋业务线 阿里京东“有默契”

频道:欧美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在启动“1+6+N”组织变革后,阿里国内商业板块又发生人事大变动。4月13日,据“天下网商”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淘宝天猫产业运营及发展中心总裁杨光(花名:吹雪)将离职,该中心将调整为3个行业发展部。恰巧,京东零售也在调整,将首次打通自营和POP商家团队。眼下,为了谋求进一步增长,电商巨头不得不重新梳理老业务,分配流量“蛋糕”,打破经营壁垒,由内向外将电商业务激活。

而汪海、刘鹏、刘一曼均在相应领域有较深的业务经验。公开资料显示,汪海在2017年成为1688总裁,2020年负责淘宝特价版。而刘鹏在2021年起担任阿里巴巴B2C零售事业群总裁,业务包括天猫超市、天猫国际、天猫奢品等。刘一曼则在2021年7月起任天猫超市总经理。此次调整后,天猫超市被划至行业发展3部。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在2022年1月初,阿里巴巴集团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分管总裁戴珊宣布调整淘宝天猫架构,新设立产业运营及发展中心、平台策略中心、用户运营及发展中心,并强调淘宝和天猫两大业务在后台实现全面融合,将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平台机制下运营。

类似的,京东零售在近日也开始对自营和非自营电商业务动刀。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接近京东的知情人士处获悉,京东零售原事业群统管下的各事业部,将按照细分品类拆分为具体的经营单元,并将POP和自营商家团队全面打通,由统一的品类负责人管理。

两大竞争对手迈出了同样的步子。可以说,天猫与京东的第三方商家业务,均是阿里与京东竞赛十余年后的产物。为应对京东对中高端业务的蚕食,天猫在2012年诞生。而京东在自营店之外发展大量第三方店铺,也是回击阿里、拼多多对下沉市场的进攻。

回望2012年,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并在当年的“双11”中一战成名,13小时卖100亿的成绩震惊四座。在此之后,淘宝和天猫的战略职能划分逐步清晰。2014年,阿里选择“All in无线”,使手机淘宝一跃成了中国用户最多的电商平台,并奠定了其“双11”流量主战场的地位。到了2017年,蒋凡出任淘宝总裁,而靖捷担任天猫总裁,天猫逐步成长为包含天猫事业群、天猫超市事业群和天猫进出口事业部三个板块的“大天猫”。

业务分分合合的核心逻辑,是为放大企业抢夺市场的竞争能力,并在此之上,为投资者讲出新的增长空间。阿里的淘宝与天猫,京东的自营与非自营,均有着不同的平台机制、流量资源和运营要求。

这样的好处是,供给实现丰富性的最大化,各个消费层级的用户都能在一个平台上寻找到想要的商品。但同时,各自运转的两类电商业务也为平台发展埋下了隐忧。特别是在流量到顶的背景下,电商业务各自为营的运作机制沉积下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大品牌有着更强的品牌和资金实力,自然是平台的“金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流量偏爱。以一位淘宝C店服饰商家的总结来说,“每年的‘双11’,都是天猫商家的活动,基本和淘宝中小商家没啥关系”。不仅如此,在淘宝直播的一些头部直播间,多位招商人员也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直播间更偏向于选择有天猫店铺的商家。

这样的流量挤压也体现在京东平台。据了解,京东自营旗舰店的入驻门槛在品牌、企业等资质上高于专营店等模式,需付出入仓等物流费用。但与之对应的,平台对自营旗舰店的流量倾斜也更多,能在搜索排序和打标上享受优待。

当流量“蛋糕”越来越小,掌握流量分配大权的平台和中小商家之间的利益拉扯更为突出。据过往媒体报道,早在2011年10月,淘宝商城宣布将原有的6000元技术服务年费,提高到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引发了中小商家大规模的“反淘宝联盟”。彼时,人们担忧未来淘宝的流量将越来越贵,最后流向大商家手中。

由此,电商巨头开始强调大品牌与中小商家“平权”,扶持后者生长,既是为稳住商家大盘,守住供给,更是焦虑于突破现有的用户存量,在2023年经济回暖的节点给投资方的期待交上答卷。“京东做‘百亿补贴’抢下沉市场,不得不引入第三方商家参与,毕竟自营店的履约成本太高,降价空间有限,价格很难与淘宝和拼多多竞争。在消费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今年京东只能强化对第三方店铺的重视。”一位电商资深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

关键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