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中国女医生讲述援摩经历:“一切付出都值得”

频道:剧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4年前,作为一名普通游客,于阅尽曾到摩洛哥旅行,色彩绚丽的摩洛哥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作为一名援外医生,于阅尽再次来到摩洛哥,为摩洛哥人民医治疾病,传递健康。“此次援摩,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父亲觉得‘这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次经历,很光荣’。”

作为队长,于阅尽的压力不小,“我要应对队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大到和当地卫生厅、受援医院之间的医疗事务沟通,小到医疗队驻地卫生、买菜买水,都要一一安排妥当。我要摆好心态,照顾好队员,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好,把生活过好,平平安安回家。”

医疗安全是医疗分队的重中之重。由于当地医院设备、器械老旧,队员们起初很不适应。“刚开始工作时,有一次我接诊了一名严重腮腺外伤患者,需清创缝合,但急诊室没有无菌纱布,没有持针钳,仅有的一把血管钳没有消毒且不好使,这样的手术有很大的感染风险,我不能做。通过和急诊室沟通,急诊护士去中央手术室取来了消毒纱布,我从医疗队的备用器械里拿出平时消毒好的持针钳、小血管钳、镊子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顺利,最后患者恢复良好。”于阅尽说,从那以后,她在医药箱里随时准备着两套消毒好的清创缝合包。

于阅尽谈及,当地一个小孩吞食了硬币,由于受援医院没有相关设备,急诊医生把他转诊到了100多千米外的大医院去处理,并需预约。最后小孩往返2次,痛苦了8天后,才安排了手术。“我们向受援医院捐赠了一套食道镜设备,可以开展食道异物取出术,捐赠后两周时间,我就为2名急诊患儿取出了食道异物。”

于阅尽发现在受援医院,不少病人经济条件有限,患病后常是熬不住了才到医院就诊。因此,队员们经常遇到病情十分危重的病人。“我就遇到了一些从医以来只在教科书上才遇到的病例,鼻窦炎并发了颅内感染,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肿瘤转移,面部癌结节溃烂皮肤缺如,呼吸困难……作为医生,尽力去救治,但有时也只有安慰。”

相较于中国的医院有完善的医疗团队支撑,在摩洛哥,医疗队的医生们大多数情况下要靠自己一个人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产科医生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工作量大,器械用不顺手,语言交流不顺利,监护条件有限,如果孕妇产后出血,没有及时发现就很危险。”于阅尽说,她们为此制定了应急预案:队员们互相补台,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翻译员随时待命;如有重大抢救,第一时间通知重症麻醉医生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积极与摩方急救团队开展合作。

经过5个月时间,队员们逐渐适应了当地的工作环境。于阅尽表示,“我们需要更好地团队协作。我有时会和当地医生一起做手术。起初,我还担心语言问题,不好沟通,但一旦上了手术台,我们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彼此就知道要做什么了,我们互相配合很默契。”

最让于阅尽感动的是,当地病人对医生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给病人做完手术,送病人出院,或在急诊帮病人治疗完,他们都会真诚地感谢我。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我读懂了感谢。他们有的激动地和我握手,有的热泪盈眶,有的和我拥抱、亲我脸颊。那一瞬间,让我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每个队员的生日就是最隆重的节日。”于阅尽介绍说,“这一天,我们做蛋糕、写贺卡、拍合照,厨师会做一大桌丰盛的菜肴,让队员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既调节了紧张的工作节奏,若干年后这也会是很好的回忆。”

于阅尽喜欢记录援摩的点点滴滴,做成短视频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援摩医疗队。“现在通讯发达了,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些自媒体宣传。另外,相比早些年援摩医生的孤独难耐,如今队员们能随时和家人视频通话,缓解思乡之情。”于阅尽和家人每天都会视频通话,“我女儿也是学医的,很为我骄傲。我常常鼓励她要好好学习,有了本领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