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谈房地产销售,得罪了很多网民,“只要老百姓拿出五万亿买房子、装修,2023年经济就恢复了”。孟总话是没错,房地产能增加五万亿,年内GDP增速保5%,妥妥的。问题是,老姓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从哪掏五万亿买房子?你说买就买呀,这还真没话说,永远不要和群众与辩论。
但是,这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中国的房地产却不完全是市场经济,地方是土地资源的唯一供应者,地价就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市场只是提供了一些指令性价格的数据。说是土拍,其实都是地方、开发商、银行三方做的一个局。
房地产的背后逻辑是土地财政,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所以,政策可以限涨,也可以限跌,政策所调节的不是市场价格,而是影响市场价格的诸多要素,如首付、贷款利率、交易税,限购令,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你看供求,越看越看不明白。
去年底到今年初,如果从供求关系上说,应该是大跌,因为销售量去年下滑了23%,年初头一个月与去年同比又下滑32%,但是,三月份开始回升了,又上量价齐升,似乎定义了一个小阳春。但是,谁又能说它不是昙花一现呢?
这等于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开发商修出的正果,瓜众们或者不明真相,或者是只敢找纸墙去撞,骂开发商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一件事,不需要什么勇气,然而,从根本上说,决定房价的是地方财政。地价是政府定价,地价上涨,房价当然要涨,如果地方想抬高地价,一会说服开发商,商协如何提高周边区域内的价格。
这是说要看地方还有没有提高地价的冲动,如果地价不涨,开发商赚份内的钱,随建设成本水涨船高,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如果大降,前提是地价下来,反之,地价又涨疯了,楼市也一定会涨疯了,就这么个中期看地价。
这就有意思了,房地产的开发空间总归是有限的,何况,中国人似乎失去了创造生命的冲动,人口有下降趋势,随着老人时代的过渡,以后房子没有理由再大涨,但是,房子是重资产,在中国,实际已经成了银行发行货币的锚定,如果按孟总说的看发钞,它的未来还是涨。
货币贬值具有必然性,那就看贬值的速度了。如果贬值的速度加快,房子的资产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孟总的价格三体:短期看供求、中期看地价、长期看发钞,有道理吗?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它道出了房地产价格趋势的背后的逻辑,这就是地方财政的主导,在做市场分析需要加入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