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人墨客描述心中愁绪的诗词,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属名句中的名句。然而李煜不是一位成功的君王,在他治下的南唐最终为宋所灭,他成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去国号,贬仪制,降宋后远离家国,死于汴京。
人生如此跌宕,成就了作为文人的李煜。他精通书画音律,诗文造诣颇高,亡国后所作的词,清丽优美,境界远阔,别具一格。作为亡国之君,李煜满腔压抑的愁绪和对家国的思悼,在其词作中多有抒发,他在《虞美人》中以一江春水喻愁,令后人诸多模仿。而他早期的一首小令《长相思》,作成后600年无人能仿。
这首词上下两阙都由短促重复的句子开始,上阙写一重山,两重山,词人用看似重复的词,写出了距离的遥远,由近到远,看到一重又一重的山,再极目远眺,山长水远,离人在很遥远的地方,同时又流露出对离人归来的盼望。
下阙写菊花开,菊花残,还是重复,菊花开在秋天,在一开一败之间,倏忽一年过去,在一开一败之间,既是匆匆而过的时间,又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上下阕分别用极简的六个字,就已经写尽了思念之苦,可谓言简而意长,用笔极妙。
不知为何,这样一首高明的词,一直无人仿作。直到清朝时期,被誉为当时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对李煜格外推崇,并继承了李煜词的悲情,其英年早逝的人生也同样充满遗憾,令人叹惜。
纳兰性德,字容若,他出身贵胄,生于高门,却淡泊名利,无意官场。他兴趣广泛,尤爱诗词,词风颇受李煜的影响,清新哀婉,尤其是妻死之后,他的悼亡诗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仿李煜写出另外一首《长相思》,自成经典,与李煜《长相思 一重山》难分伯仲。
那是清康熙年间,纳兰随从皇帝出巡,他们在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穿山过水,行程如此艰辛,东出山海关时,夜宿营地,风大雪密,更鼓的声音令人难眠。听着这更鼓声漏,看到遍地营帐灯火,他对故园亲人的思念难以抑制,写下了这首词。
其实,并不是更鼓声音太大,吵得他不能入睡,是对家园的思念令他夜深难眠。一句夜深千帐灯,词人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那千帐灯里的人们,也在思念故园。如果说,李煜的长相思写的是一个人的思念,纳兰的长相思则有对大众的悲悯。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首长相思,一为先一为后,各有千秋,却都是汉语语言之美的卓越代表。这两位词人,其人生都经历了巨大变故,期间的悲情与壮丽,都写于词作中。今人将他们的作品编录成《李煜词传》和《纳兰容若词传》,在书中欣赏他们的作品,解读他们的传奇人生。
中华诗词发展千年,其中汉字的声韵之美发展到极致,其意境与情感的凝练抒发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走进诗词文化,欣赏千年艺术积淀,就可以从这套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