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憨态可掬的机器人,一叠写着指令的卡片,一张传统节日主题地图……当幼儿园老师拿出这些教具时,你能猜到这节课的重点吗?日前,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志愿者老师走进徐汇区平江路幼儿园,为中班小朋友带来一堂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儿童实物编程课。完成15个课时的学习后,孩子们还能获得一张“科普证书”。
自从ChatGPT问世,人工智能教育再度进入公共讨论议程,“从娃娃抓起”成为业界共识。去年11月,经中国电子学会确认,由上海市创展科普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幼儿智能启蒙教育评价指南》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大会上正式立项,首次以幼儿园为起点,建立儿童信息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而此次儿童实物编程课进入幼儿园成为常态化课程,也是全国首次,既是“人工智能+学前教育”的又一次推进落地,也是上海“社区书院”把“家门口科学社”搬入园内的生动实践。
“儿童实物编程无需识字量,孩子可以通过认识指令卡上的图标,轻松入门。”志愿者老师告诉记者,当图形化编程图软件中的编程模块,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积木和卡片,孩子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动手拼接,非常具象地进行编程逻辑的运用。
课堂上,在老师的带领下,相应的课程内容还能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开展,孩子们有的扮演作为运动轨迹的机器人,有的作为发布指令的小小编程员,在布置好的游戏方格中左转右转、前进后退,玩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在“玩中学”,在游戏中理解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指令顺序,有了初步的空间概念,还能知道规则的意义,学会路径规划和指令发布。
今天的人工智能进校园,就如1980年代学校普及电脑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之一。迎接智能时代,要从青少年乃至于娃娃阶段抓起,这些科普类的拓展性知识,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学业、就业都有着重大意义。
记者了解到,儿童实物编程课程进入平江路幼儿园,既是徐汇区斜土路街道、青艺童创和幼儿园的三方协作,也是园部结合“走出去、引进来”的教研模式,对AI编程课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完成中班一个班的试点教学后,下一步将逐步推广到中班的四个班,成为全国首个常态化教授编程课的幼儿园。
“经过第一阶段的课程培训与课堂打磨,目前课程已进入常态化授课状态。” 贾美雅表示,人工智能进入幼儿园的课堂,牵涉到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模式等诸多问题,如果缺少相应的师资,那么在推进过程中,就很难去理解和传递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核。因此,青艺童创提前对平江路幼儿园的近40位幼师展开儿童实物编程师资培训,目前均已获得“幼儿实物编程评测师”的资格证书。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派送明星志愿者老师入园开设样板课,每一节样板课程都会录制视频,园内老师也能现场观摩。”她告诉记者,园内持证老师也会同期在自己的班级中开启实物编程课。学期结束时,孩子们将获得由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颁发的“科普证书”。
为了满足青少年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需求,近年来,上海以“社区书院”项目为平台,深入打造“家门口的科学社”,在街道、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三方合力之下,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普阵地,让科普资源普惠共享。
作为“2022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服务组织”,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在社区书院的平台上,整合中国电子学会等产学研用资源,以有趣、好玩、涨知识为目标,建设了多个接地气的科普基地。经过4年的工作实践,社区书院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从多所中小学走进了幼儿园,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触及更多孩子。
“从标准建设到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新兴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有许多‘功课’要做,而我们必须练好内功。” 贾美雅表示,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继续与中国电子学会合作,推出课后服务、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科普讲座、视频制作、考级比赛、科普证书、大会论坛、共建基地等九大元素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