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高校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深聚焦)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各高校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回顾钱学森的一生,他取得的学术成就与其坚定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正因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钱学森才拥有无穷的动力。”在上海交通大学一节“形势与政策”课上,钱学森之子、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学生们讲述钱学森的人生信仰与选择。

听完这节课,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本科生周锦深受鼓舞,“钱老排除万难归国,心怀‘国之大者’,这是源于信仰的力量。如今,伟大事业的接力棒正传递到我们手上,我们这辈人也应接续奋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介绍,学校打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重点的贯通式思政课课程群,各门课程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显著提升。

依托深厚的“传承科学家精神”的传统,上海交大编选校本教材、校友教材、学术教材,把一代代交大人铸造国之重器的传奇经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矢志创新的奋斗精神,转化成鲜活的思政教材。同时,打造青年工作坊,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分享所在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故事,让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

思政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如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常会讨论,“这个问题能不能经得起学生问‘为什么’”。一次次讨论后,教学难题变成了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又助推教学改革,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得以有机统一。

粉笔起落间,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示意图在黑板上渐渐展现。这是天津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程斯宇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课堂。通过生动的手绘板书、声情并茂的讲授,程斯宇带领学生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作为天津大学学生党史宣讲团成员,2022级硕士研究生田烁与同学们创新宣讲形式,将宣讲与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相结合。“我和其他宣讲团成员一道为全校师生讲述了校友张太雷投身革命的故事,在宣讲中加入了‘时空对话’,增强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田烁说,在宣讲中,自己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远大志向。本科毕业后,她曾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甘肃省宕昌县支教,“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用奋斗和奉献书写青年担当。”

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金玲讲授的《可爱的中国可爱的人》获得现场一致好评。谈起这次经历,李金玲很有感触:“从主题到框架,从案例到表达,大学生讲思政课是一次开拓眼界的过程,也是一次从‘要我听’到‘我要讲’的角色转换。”

“师生互动,合力上好思政课,促进了思政课讲课模式的创新,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在讲授中动了起来,让思政课活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睿说。

关键词:第9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