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1921年,闯入中共一大会议上的那人是谁?70年后才知他身份不一般

频道:悬疑电视剧 日期: 来源

1927年7月30日晚,在上海法租界望直路106号的石库门民房里,一群年轻人人们在炎热的天气里坐得笔直。他手里还拿着一些文件资料,显然是在进行很正式的活动。

这座石库门房子当时叫李府,是同盟会元老李书城和弟弟李汉俊的住所。当天的李府还有一个更隐秘的“身份”: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

当天晚上,李府底楼的酒楼里,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正在秘密举行,同时也是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式。这次会议,原计划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同时选举中央组织,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然而,会议刚刚开始不久,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一名男子突然闯入了会议地点。

李达回忆说:“当时马林(共产国际代表)讲了大约十分钟,声音很大,路上的人都能听到。演讲结束时,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间他的讲话打断了。请进会场。

人们问他:“你找谁?

张国焘晚年也回忆过这件事:“正要宣布开会,突然有陌生人掀开书房的帘子,往里窥视,说‘我找错家了’,转身就走,

共产国际经验丰富的代表马林立即提出休会,大家分头行动,变得不安全,最终,“大佬”最后的会议转移到了嘉兴的一艘游轮上,浙江。

事实证明,马林的果断是必要的。在代表们撤离后不到15分钟,法租界巡逻房的两辆警车就到了李家。

两辆警车上的人包括一名法国人总督察,两名法国侦探,一名中国侦探,三名法国士兵和一名翻译,一共九人。

这些人不能说是“包围”李府,而是对留在李府的李汉俊和陈公博进行了严格的盘问,然后对李府搜查进行了一些调查。

因为代表带走或烧毁了有价值的文件,而法国警方并没有很仔细地搜查,他们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文件,最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这些细节是陈公博写在文章《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虽然陈公博来上海参加“一大学”更像是带着新婚妻子去度蜜月,之后在嘉兴的见面他也没有参加,但他留下的这篇纪录文章的历史价值确实非同一般.

因为当时“大佬”的绝对保密,只有他一个人留下了一些含糊不清的行话。“大”细节的重要依据。

这篇文章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是在“国立大学”关闭十多天后。他骚扰了我整整两个小时。”

一无所获,中国侦探向陈公博解释:他误以为他是日本人,那两个俄罗斯教授来找,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

陈公博和李汉俊可以以“北大教授来谈判”为名应付自如,但并没有完全放松,这从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当晚搜查后的两个小时内,陈公博抽了一整罐长城烟,一共48支。

如果法国侦探和士兵仔细搜查,也许事情会复杂得多:抽屉里有一张草稿共产党的组织大纲,但一方面他们不认识汉字,另一方面,他也没有过多关注这张满是文字的报纸。

或者也许“写在一张薄纸上,乱七八糟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张无关紧要的碎纸”。总之,这张纸成功“逃过”检查,李汉俊、陈公博等人也逃过了这次搜查。

虽然法租界巡逻队这次搜查一无所获,但还是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当年7月31日,《民国日报》通报《禁止集会条例》颁布。

条例规定,任何集会必须提前48小时取得法租界警察局长的许可,一旦发现秘密集会,将受到处罚。这个仓促出台的规定,显然是有什么意思,就是要阻止中共继续开会。

虽然这次的搜捕风波并不危险,但毫无疑问,如果马林没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他很快就建议大家散会离开李府,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而差点改变历史的人,就是那个突然闯进来的男人

他是谁?在战争时期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追溯“大一”的历史时,自然而然地追溯了此人的身份。

与会代表对这个人的描述不一:李达称其为“不速之客”;张国焘说是“陌生人”;陈公博加了形容词“疑面人”;身穿灰竹布袍”;陈潭秋回忆最详尽:“穿长袍鼠头人。”

不过,这些记忆中的过往话语并无特色,不足以让历史学家查出此人是谁。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一文的作者叶永烈了解到,有一个老人叫薛更新,在上海法租界派出所工作多年。拜访老先生的家。

叶永烈并没有气馁,他继续询问薛先生是否知道这件事。这下他有了惊喜:薛老爷子道:“我是听我家老板程子青说的。”当时,只知道有一个外国“红色分子”在那里开会。

他还记得他家老板最喜欢穿便装,蓝袍黑大衣。薛更新说,这件事程子青跟他说过很多次,所以他记得很清楚。

叶永烈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穿衣习惯与包会僧、陈潭秋的记载极为相似;而在陈公博的回忆录文章中,他也提到搜查李家是因为外国“红色分子”组织了一次集会。

一个是巧合,两个是巧合的概率很低。经过更详细的核实,叶永烈在七十年后道出了闯入“一大”的男人的身份——没错,就是程子青。

按照薛庚申的说法,程子青和他一样,夹在法领馆、国共三党的夹缝里。程子清,江苏镇江人,1882年出生,只有初中文化。

虽然当时他的文化水平不低,但他还没有学过外语,英语也不太好,更别说法语了。

他之所以能进法租界警局,是因为他的另一个特长——过人的实力。从薛老爷子晒出的一张他和程子晴等人的合照,也能看出程子晴的实力不俗。

年轻时,程子青因家境贫寒,曾在一家米铺当过学徒。工作内容是每天背着沉甸甸的米袋子,锻炼了他过人的臂力。

1900年前后,18岁的程子晴来到上海投奔姐姐。家境贫寒的程姐,当时是福州路上的妓女。她出资给弟弟开了一家小旅馆,但不久因生意不佳而倒闭。

凭借着早年练就的实力,程子清先是在码头当搬运工,1905年进入公租界当软禁,但很快就因为失误被开除。

1908年,程子清加入法租界巡逻队。作为一个被开除公租界的人,程子青之所以能进警局,除了实力不凡之外,还因为他的哥哥锦荣。

程子青在码头做搬运工时认识了黄金荣。他当时是黑帮老大,他也“打听过”。

当时,黄金荣、丁舜华、程子清因为口味相近,结为青钢兄弟。他们属于青帮的“吴”一代。1892年,黄金荣进入巡逻室后,将小舅子拖了进去。而此时,程子晴才28岁。

虽然不懂法语,但程子晴也不是一个有实力的莽汉。为人机警,办事能力强,深得上级赏识。他的“官运”比他的大哥黄金荣还要好。在黄金荣还是个“审讯”的时候,程子清已经升任刑部政治组组长。

黄金荣不仅将弟弟带进了法租界的警局,还带领他结识了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程子清担负起保护孙中山安全的重任,更进一步加入了国民党。

他的履历写着入党是“孙总理临时代办”,可见程子清当时与孙中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可见程子青是一个头脑非常灵活的人,在当时各方面都比较“能吃”。薛庚申想起程子青有黄金荣撑腰,在青帮有背景。

因为有程子清的存在,政治班子经常可以获得上海的第一手资料,使法国政府能够及时了解中国和上海的动态。情报局”。程子清和他的首领萨尔利都因此升职受奖。

随着时局越来越混乱,1929年,法租界巡逻所的政治组升格为“政治保卫处”,萨利升任处长,程子清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1930年代,先后任政治保卫处处长、督察长。“督察长》是华人在警察局的最高职级,曾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金质勋章。

“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显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中共组织要在上海开会的消息很早就传开了,所有租界的警察基本都知道了。

日本警视厅6月底有情报,上面写着:“上海共产党将于近期召开各地代表会议,日本人也将参加。”

还写明了见面地点是法租界的百丽路。根据这些资料,不难理解陈公博在搜查过程中被认为是“日本社会主义者”。

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这些信息会在当时的上海向各国当局报告。也就是说,日租界警察局收到这样的资料,法租界警察局肯定也有一份。

虽然不知道这么详细清晰的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但各国为什么要关注这件事呢?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由于马林代表共产国际的参与。

马林是来自苏联的世界职业革命家。1921年4月,他在赴华开会途中,在奥地利维也纳领取中国签证时被捕。虽然他很快就被释放了,但各国开始密切关注他的动向。

进入中国后,行踪一直受到严密监视。因此,马林一到上海就必须在荷兰总领事馆登记,担任《地方经济学家》杂志驻沪记者,否则可能会被开除。

有了这个身份,不代表马林的行踪就不会被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至今仍被上海各界特务查得一清二楚。

用董必武的话说:“那时候,去中国人住的地方的外国人不多。当马林走进来时,有人跟着他。”

董必武♂李达的观点与董必武的观点相似。他回忆,马林用中文大声演讲时,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国共产党”,被附近的法国巡逻队无意中听到,才引发大规模搜查。

张国焘认为当时的保密观念比较薄弱,很有可能在搬进宝云女校时被法租界的警探察觉。在侦探的视线之外。

之所以直到最后的记忆才去做,是因为想抓住一切。陈潭秋的回忆也与此类似。

也有人认为,程子青无意中发现了“大一”场地。根据1921年8月1日的《警务日报》,法租界的警察正在秘密监视一个非常活跃的协会,叫做“全国各界联合会”。

该会在政治上支持以孙中山为首的北方政府,反对北洋政府。法租界政府支持北洋政府,派出特务严密监视这个协会。

7月2日《警务日报》,误以为“树得里106-108号”是这个协会的地址,于是程子清也到树得里附近寻找“全国万众总会”的地址生命之行”。

因为听到附近有外国人说话,所以闯了进去。陈潭秋后来的回忆似乎也支持这个观点。他记得闯入者提到过他要找“各界联合会王会长”。

总之,由于提前得到情报,所有租界都被暗中看守,尤其是法租界,开情报会的地方,进出的人都被严密监视。

在薛庚申看来,与其说他暂停了会议议程,倒不如说是程子青救了这些代表。因为程子青要是想拦住会场中的人,他们一个都逃不掉。

因为没有任何史料或其他人的口述可以与薛庚申的回忆相提并论,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了解程子青当时的心理,所以这一切我们暂时无从得知。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与成长壮大路上的血腥经历相比,“大一”会议进程的中断实在是小事一桩。程子晴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如果叶永烈在寻找历史底细的时候碰巧采访了薛庚申,这个“不速之客”的身份可能到现在都不会被揭穿。

但程子清确实不是“仇共”。正如薛更新所说,他们都是身陷三大势力夹缝之中的人。在法租界工作期间,程子清为进步人士、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比如,他曾经参加过宋庆龄领导的中国公民维权联盟;他释放了一些在他手下的中共党员;参与调查国民党特工刺杀杨杏佛等案。程子清与当时的地下抗日组织关系密切,还在军区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办事处任科员。

日本宪兵要他逼梅兰芳去日本演出时,他帮梅兰芳装病;1941年至1945年,他还与兄弟们多次会面,商讨如何掩盖地下活动和敷衍日军。抗战胜利后,曾协助逮捕地方汉奸。

他和宋庆龄的关系非常亲密。除了负责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外,他实际上还保护了宋庆龄。

当时国民党军方特务一直想监视宋庆龄,于是用“美人计”派特工爱上宋庆龄玲的保姆。程子青早早发现了特务的身份,通知了宋庆龄,让宋庆龄及时处理了问题。

程子清与国民党蒋介石派的关系也十分暧昧。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月十二”政变时,程子清也功不可没。

当时,蒋介石手下的两辆军用卡车被法租界巡逻室拦下。经过程子青的调解,两辆卡车和车上的看守才放了出来。

因为参与了这些进步的事情,程子清被国民党右翼暗杀。仅从1931年到1936年,他就收到了七封匿名警告信,两次都附有子弹。

他在徐家汇路打浦桥附近被人暗杀,所幸没有受伤。此后,他上下班都有法租界派出所的专人保护,直至抗战结束。

不过,程子青绝对不是什么“好人”。他自称在法租界警署工作了35年。这也就意味着,1943年汪伪政府“收复”法租界后,他还在巡逻室工作,相当于为汪伪政府工作。

他的“监察司司长”一职,是打在汪伪政府名下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任职。

而且,也不是说他做了对中共有害的事情。1921年10月6日,《申报》报道陈独秀被捕的消息时,有“通报程子清巡视员”的字样。

“报探”是“报问”的意思,这是程子青当时在巡查室的职务;“侦探知道”是说他打听到了先生的下落,至少,程子清跟陈独秀的抓捕有牵连。

新中国成立后,背景复杂的程子清遭到审查。他意识到自己的背景不安全,很可能会被审查,于是去找宋庆龄求助。

宋庆龄向有关部门交代,所以程子清虽然晚年丢了工作,但并没有被关进监狱。

1961年9月27日,程子晴在家中病逝,享年79岁。了解了他的经历后,他也能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小人,也不是一个忠心报国的人。

他是那个时代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缩影:他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情感在正面战场上与敌人作战,也没有能力出卖国家为了个人的欲望。那个年代,像

这样的小人物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很难再见到如此矛盾的人,因为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我们不必面对远比自己国家强大的各种势力,也不必在国内“让步”。我们自己的领土。

这份幸运来自于那个时代所有“大人物”和“小人物”的付出。

关键词:他是谁